一个“道”字,传播千年,不腐不朽,不衰不退。《道德经》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我直到二十五岁之后,才知道人应该读《道德经》这本经典古籍。为什么呢?学生时代教科书让我们学习《论语》。那个时候,我们要积极向上,争取自己什么都做得好,青春年少,激进,向上才是那个时代的语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这样的语言,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好好学习,才能拥有想要的未来。
踏入社会之后,人要学会闭嘴,与人相处,不能争强好胜,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处人之下,顾人之感,张扬会为自己招来不可预料的麻烦。
这时候,《道德经》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社会上活得自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道理太深,绝非一时所能体会。来日方长,《道德经》能常伴身边,是一种幸福,感到心安,给人安全感。
今日我想说的是关于自己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我看来,这句话一定要常记心中,不断的去理解、学习、体会。
认识自己,看似简单,实则最难。越是知道的越多,越是难去认识自己,人都是有欲望的,一旦欲望占据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万丈深渊。另一方面,知道越少的人越是觉得自己了解自己,这是由认知决定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算作是明智;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
1. 知人难。
想要了解、认识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有些人透明的跟一张纸一样,一眼就能从表看到里。这样的人,似乎很容易就能了解。
但是还有些人,为自己披上厚厚的伪装,展现给别人的是一方面,真实的自己又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所以,知人难。
这样的事情,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是三国争霸时期,尤为明显。
阴谋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争取更大的权势。各种阴谋诡计,应用的是炉火纯青。永远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司马懿,聪明才智,城府极深,但还是没有看透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兵至城下,诸葛亮一人、一桌、一琴、一曲,不费丝毫兵力,便退了司马懿英勇之师。
尽管诸葛亮善于用计,但是最终蜀国没有赢得魏国,司马懿最终还是赢了。司马懿的隐忍,和对诸葛亮的剖析,理解,知己不足,是他的高明,这后文再叙。
诸葛亮是聪明人,孟获是一介莽夫,容易被诸葛亮之辈一眼看穿。所以诸葛亮七擒孟获,将之收服,这种实力悬殊的较量,知人者智,便可轻而易举获胜。
知人难,聪明如诸葛孔明者毕竟少数,看穿一个人,真的难于登天。而现代人,善于隐藏,想要看穿,更是难上加难。
2. 知己更难。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会因为自己做不到,而把一些话常挂在嘴上。比如说梦想,因为实现梦想有难度,所以梦想是很多人口中的词语。
无论是自嘲还是雄心壮志,这个年代,梦想是被玩坏了的。
上面说到司马懿高明,这就体现在他的自知之明。诸葛多次出兵,对司马懿百般辱骂,司马懿自知抵不过,便把头埋的深深的,无论如何绝不应战。
他是缩头乌龟?可以说是,但是如果他出城迎战,死亡也就离他不远了。
人对自己都是有一种莫名的自信的。于是大部分人都是坚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轻松解决掉面临的任何问题。
指使别人,贸然出手,拒绝别人的意见等,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体现。
正是因为这莫名的自信,让人看不清自己,可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没有自知之明的人,面对大点的困难之后,将束手无措,葬送自己。
马谡失街亭就是一个典型的自大的例子。
知人难,知己更难。
识人者,在观察,在分析;识己者,需要抛开对自己的盲目自信,打破自己以往的思想,要拿着刻刀在自己身上一刀一刀的剥开,才能看见自己的真实。
所以,知人难,知己更难。
知人者智。
我们不是孤岛上的鲁滨逊,也不是茫茫海洋里的圣地亚哥,我们处在泯泯众生之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人打交道。我们必须懂得识人,懂得与人相处,这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技能。
知人者,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懂得让人处的舒服,能够赢得别人的认可,赢得别人的尊重。
自知者明。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无论战场,还是商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对方什么实力,是战斗胜利的必然条件,否则必将一败涂地。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
知己者,虚心学习,知道去尊重谁,知道何时该出手,何时该埋头苦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告诫我们,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人活得聪明不如活得高明。
毕竟聪明易被聪明误,唯有高明可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