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端午节了,超市街边随处都有卖粽子的。还有游走在大街小巷卖香包的。端午节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喜欢吃粽子,不仅因为那甜甜腻腻的味道,更因为关于粽子的那些美好的记忆。
还有香包,我的香包是奶奶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带有雄黄的小巧精致的纯手工工艺品。
那时候,大概7、8岁的样子,端午节前昔,奶奶会带我去采集粽子叶。
粽叶长在浅水里,或者有水的岸边。家乡就在渭河岸边,那时候还有离渭河不远的大片沼泽。
那些沼泽在平时都是软烂的泥巴,只有下雨的时候才会有积水,水不深,一般在膝盖左右。那沼泽地里平时都是茅草,水莲等一些水生植物,当然,还有粽叶。
奶奶带着我,挎着竹子编的篓,裤子挽到膝盖以上。我会尽量穿裙子,这样把裙子下摆绑起来就可以了。
粽叶碧绿,长在主干上,和玉米杆的形状相似。用手捏着粽叶靠近主干的地方,用巧劲往上一提,粽叶就采摘下来了。
如果顺着主干往下拽,会把主干上的绿皮剥下来,粽叶还容易从中间划开,就不能用了。
奶奶一边给我示范,一边给我讲。奶奶是最善良慈祥的长辈,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我很多的人情世故的理解和处理方式都是奶奶言传身教的。
靠近水边的粽叶,品质自然不会很好,我们一边把脚伸进淤泥中探路,一边往沼泽深处找寻,才能采摘到叶片宽厚的粽叶。
不到半天功夫,我的小篓,奶奶的大篓都已经装得满满当当的了。
回到家里,奶奶把粽叶一片一片的进行整理,清理掉叶片上采摘时带下来的粽叶主杆上的绿皮,码整齐,存放起来。
临近端午节的前两天,奶奶会给我做香包。那时候我们穿的衣服大多都是自己缝的,每家都有很多的碎布头。
奶奶有一个包袱,里面收集了很多花花绿绿的布头。我总喜欢在里面找自己喜欢的花色,除了做香包,我自己还学着做沙包。
奶奶拿出包袱,我就和她一起找出我喜欢的花色。奶奶会提前买好要放进香包里的雄黄。
那时候我们屋后就是苹果园,经常会有蛇出没,有时候在家里都能发现,5月份是蛇的活动频繁的月份,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做香包。
吃完晚饭,奶奶就坐在炕头开始缝制。她要先缝一个月亮形状的袋子,袋子的外侧用碎布头折成小三角做锯齿状的装饰。
做小三角的布头我喜欢选粉色,我觉得这样做出的锯齿装饰有点像荷花花瓣。
奶奶走线细密而且速度很快,她说我爸他们弟兄四个,从小到大的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她晚上下地回来一针一线缝起来的。
我总是等不到小袋子缝好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准能看见我的荷包,还有一个戴在手腕上的小挂件。
早上起来,月亮形的袋子已经缝好,奶奶往里面塞上撒了雄黄的棉花,雄黄的香味就从里面散发出来。月亮尖尖的两头缝在一起,一排锯齿状的小花瓣整齐有序的排列着,小巧精致的小荷包总能让我欢呼雀跃。
还有一个手腕上的小挂件,基本上是把布头剪成圆形,再用针线把圆形的边缝起来,然后把针线扯紧,就成一个小布袋了,再往里面塞上有雄黄的棉花。
奶奶会往布袋口的地方一个类似叶子的装饰,怎么做的我想不起来了。大概和她们那时候做盘扣的做法类似吧。
香包和挂件都做好以后,奶奶拿出五色丝线,让我拽一头,她在一头拧,拧成一股花花绿绿的绳子,这就是我们那时候叫的“花花绳”。
花花绳是用来穿香包的,香包挂在脖子上,挂件挂在手腕上,有的人在脚上也带了花花绳。一般都是在端午节的早上才把这些都佩戴起来的。
香包做好了,就端午节也临近了。奶奶就开始忙着包粽子了。
端午节前一天一大早,奶奶就开始忙活了。先把粽叶清洗干净,就下锅煮。煮到叶子发软,颜色发黄就好了。这时房前屋后都弥漫在浓浓的粽叶的香气中了。
粽叶煮上以后,奶奶会泡发糯米和红枣。虽然现在的肉粽,八宝粽,蜜枣粽子还有白米粽也很受欢迎,但是我觉得还是经典的红枣粽子最好吃,也最好看。
包粽子是奶奶的非常擅长的活计。因为每到端午节前一天,奶奶总是要忙活一天一夜。包完了我们家需要的,还要去给别人家帮忙,半个村子的粽子几乎都是出自她之手。
粽叶煮好以后,会泡在混有面汤的水里。然后放在板子上,蘸上面汤一片一片的交叠在一起,做成粽子坯。面汤有一定粘性,交叠起来的叶片才不容易散开。
印象中奶奶包的粽子总是很紧致,也很精致。不会散开,也不会毛躁。和邻居包的放在一起,我能一眼分辨出来哪个是奶奶包的。别人包的总是歪歪扭扭的,还有点松散。
晚上吃完晚饭,奶奶就开始煮粽子了。她往锅里倒一大锅的水,那时候我家要包一百多个粽子,除了自己吃,还要走亲戚的。一般都是长辈给晚辈送。
把水烧开,把所有的粽子放进去,上面还要用东西压着,要保证每个粽子都浸在水里。粽子浮在水面上是煮不熟的。
粽子放进一口大锅,再用大火烧开,忙完这些都快半夜了。奶奶往炉灶下面放上一大块木头,灶火就能一直燃着,慢煮着,这时候奶奶才能休息一会儿。晚上还要起来几次去照看灶火,保证一直燃着。
我早早的就在这粽叶的香气里进入了梦香,想到第二天早上就能吃到香喷喷的粽子,心里总是美美的期盼。
早上一起来,奶奶就给我手里先塞一个。解开绳子,再把粽叶散开,香气扑鼻而来。米和枣已经融在一起了,红枣周围的米已经被红枣的汁染成了红褐色,很甜。
很快,那甜腻腻的粽子就心甘情愿的祭奠了我饥渴的五脏六腑。兜里再揣上一个,带上奶奶做好的香包和花花绳穿好的小挂件,便心满意足的去上学了。
上学路上,吃完粽子,我就边走边细细欣赏奶奶做的香包。小香包针脚细密,小巧玲珑的,颜色搭配得耐看雅致。
我和其他伙伴戴的香包对比过,感觉她们的不是做工粗糙,就是缝的不够细致。简直都是粗制滥造的残次品。
现在想想,其实不是别人的东西不好,是我对奶奶的感情太深厚,这种独有的偏爱,这份独特的感情无与伦比。
还有就是我们过的所有的节日,端午节也好,春节也罢,我们吃到的美食,获取的礼物,得到的仪式感的背后,都是妈妈辈们比平时工作量多出几倍的忙碌和毫无怨言的付出。
奶奶走了十三年了。妈妈也会包粽子,只是自我上学离家,每次回去都不赶巧。几乎再也没有吃过自己家里包的粽子了。
香包嘛,老家的人早都不会再手工缝制了。街上卖的那种花花绿绿的商品化的东西,自然是入不了我的眼的。
现在想吃粽子的时候,就只能在街上或超市里买。有品牌的商品粽子五花八门,味道却差强人意。回民自己包的粽子品质比较好,有一点点奶奶当年的风味,但是远远不及。价钱也不便宜。
端午将至,街上的卖粽子和香包的渐渐多了起来,又勾起了我对端午节的回忆。说实话,是对奶奶的想念。
十三年了,十三年前的这个时候,这个季节,奶奶离开了我们。愿她在那个世界一切安好。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