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的季布,官职不高、功劳不大,却靠炒作而成名

王玄陵《资治通鉴》精解 第 30 篇,坐标:《卷十一▪汉纪三》

借这一篇文章我们聊一聊季布,“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的当事人虽然是季布,但却出自一个季布看不起的辩士之口。

这个辩士叫曹丘,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到处去抱人大腿,寻找向上爬的机会,顺便就捞点钱财。这种人物呢,放到现在来说,我们可以称之为“演讲大师”。如果在古代的乱世时期,可以被称为“纵横家”,但是一旦到了和平稳定的年代,“纵横家”靠嘴皮子来换取低位财富时,这个就容易让人看不起。

所以,这个曹丘就很让季布看不起,曹丘到季布的朋友窦长君那里去蹭食,很得窦长君的喜欢,季布就写信劝窦长君:“曹丘这个家伙不是什么好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可这个曹丘口才一流,越是季布不喜欢他,他偏要去挑战一下试试。

于是,曹丘就请窦长君为他写了一封引荐信送给季布,季布得信之后大怒,但还是答应了要见曹丘,因为他准备要当面羞辱曹丘一番。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於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於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

曹丘到了之后呢,就先给季布扣上了一顶大帽子:“楚地的老百姓都传闻:‘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您能得到这样的名声,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这个老乡呢?况且我多年来游历四海,到处在传播你的名声,也算是对你有帮助的人吧。

所以,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奉承的话,曹丘应该是读了不少书,知道“商鞅立木,一诺千金”的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转送给了季布,商鞅在当时可是大名人,所以“季布乃大悦”。

商鞅一诺千金这个是有典故的,那么季布“一诺千金”有什么典故呢,如果有的话,司马迁为什么不记录下来呢?这个说法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难道真的像曹丘所说的一样,是楚国的老百姓都在传这句话吗?恐怕不是,我觉得更有可能是像《水浒传》郑屠那个“镇关西”的称号,可能是一个小圈子里的说法罢了。

如果真的整个楚国人民都知道季布“一诺千金”,还需要曹丘来给他宣传吗,曹丘大老远跑来说这个有什么用呢?我们都知道求人办事儿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他戴上一顶高帽子,让他美滋滋的舍不得摘下来。

曹丘这句话更像是一个“辩术”,是口才技巧,他的潜台词是:如果你对我不大度一点,怎么对得起这个名声,我又怎么去传播你的美名。

曹丘简单的一番话,其实是用了两个口才技巧,一个是戴高帽子,另一个是利益交换——就是我会帮你去传播你的美名。结果,曹丘在季布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待遇,“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而季布也替曹丘宣扬了名声,两个人是双赢的。

其实大家应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按照季布的官职和事迹来说,他其实是没有资格在《史记》里列传的。季布在孝惠帝时仅仅是一个中郎将,在孝文帝时才做到河东守,同时期比他官职高却没有在《史记》里立传的人多的是,凭什么只给季布立传,而且连他那没有什么影响的弟弟季心、舅舅丁公的事迹都附在《季布列传》里。

我想,这很有可能就是季布的名气太大了,就像是现在的一线明星一样。司马迁从一开始就说他有“任侠”之名,身居庙堂而有任侠之名,这是季布的特殊之处。还有一个名气就是“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被传成了谚语,甚至在关中之地流传甚广,所以司马迁才不得不写他。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司马迁写《季布列传》一不写其功略,二不写其好的事迹,关于他的将略之才只说他“有名於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却根本没有写他到底参与过什么战争,又在什么战争中“数窘汉王”,偏偏去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记季布到底是为什么名气这么大的。

可见司马迁对季布的名气是有些怀疑的,他在后面给出了一个答案,说: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季布之所以名气这么大,名扬天子脚下的关中,是因为曹丘在到处给他宣扬而已,季布跟曹丘做了一笔很划算的生意,而季布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靠炒作自己而留名青史的人,倒是很值得我们现在的创业者来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诺千金”的季布,官职不高、功劳不大,却靠炒作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