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2018年10月16日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

报告人:王燃

绪论:历史的作用

科学史也就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定律和理论是何人在何时发现或发明的;二是描述和解释那些阻碍着科学以更快的速度累积的错误、神话和迷信。但是今天的科学史学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胜任这两个任务了。一方面,附加的研究让他们难以回答诸如“氧何时被发现”或者“能量守恒最先由谁提出”之类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难以区分过去的“科学”于那些在今天被打上“迷信”标签的东西了——用库恩自己在后面章节中提出的观点分析,可以认为科学史已经遇上了常规范式无法解决的危机,于是科学史学的革命就到来了。

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radigm)。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而常规科学是会遇到危机的,或者按库恩的说法,是“反常”。当反常发生、且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之后,仍旧无法使那些反常与预期一致的时候,科学共同体就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反思,于是也就进入了非常规研究的阶段,并且最终会导致科学共同体做出一系列新的承诺,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实践的新的基础。——这种非常规研究时期,就是库恩所称的“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第二-四章)

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在当时,四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提出大家公认的范式之后,物理学才成为一门科学固定下来。范式的定义:除了令人瞩目之外,科学成就还必须:1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2.它们必须是开放的,具有许多的问题,以留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拥有以上两个特征的成就,被称为范式。(P11)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生物学各分支——例如遗传学研究中——第一次有普遍被接受的范式还是更近的事;而在社会科学各部分中药完全取得这些范式,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但它不需要而且事实上也绝不可能解释它所面临的所有事实。(莱顿瓶)范式的诞生可以终止学派内部的争论,以及对基本问题的无休无止的充数,激励科学家们去从事更精确、更深奥、更费心力的那类工作。前范式阶段(教科书)——范式阶段(论文:研究教科书中从未深入探讨的最微妙和深奥的问题)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工人的模型或模式(pattern),在这一意义上,在我找不出更好的词汇的情况下,使用“paradigm”(范式)一词似颇为合适。范式起着容许范例重复的作用,其中的任一范例原则上都可用来代替这个范式。另一方面,在科学中,一种范式是一种很少用以重复的对象。正相反,像判法中一个公认的判例一样,范式是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范式之所以获得它们的地位是因为它们比它们的竞争对手能更成功地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实践者团体认识到是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通常只有三个焦点:第一个焦点是与范式本身符合相当好的、特别能表明范式具有揭示事物本质能力的那类事实。通过运用这些事实解决问题,范式就能使这些事实以更大的精确性和在更多样的情况下得以确定。第二个焦点是对于范式的验证性研究:比如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水星近日点实验等等。库恩认为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这一研究的目的仍旧是为了让范式更具说服力。注意,这一点并没有和波普尔提出的否证性思想冲突,研究的目的和理论的科学性是不同的概念。第三个焦点是指那些阐明范式的经验工作。(最重要论中剩余的模糊性,并且容许解决那些先前只是注意到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能让范式本身进一步精确化、普遍化的那些工作。显然,这些工作的目的仍旧是为了保持范式的活力。综合起来看,在库恩的眼里,常规科学时期的研究都集中在确保范式更有说服力、更具活力之上。但是按照一般的看法,让一个已经颇为成熟的理论更加成熟的研究往往都是缺少开创性、进而缺乏吸引力的,为什么常规科学的研究为什么能够对无数科学家产生普遍吸引力呢?库恩所赞同的与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家们所共享的好的科学理论的五项标准:1)理论应当能精确预言 2)应当是自洽的3)应当有广泛的覆盖面 4)应当能以有序、一致的方式呈现现象 5)应当能有效地预见新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解迷(第四章)

如果一个问题被看成一个迷,那么这个问题必定要有一个以上确定的解为特征。还必须有一些规则,以限定可接受解的性质和获得这些解所采取的步骤。有一类更高层次的、准形而上学的承诺,虽然这些承诺还不是科学的不变特征,但却较少受时空的局限。例如:大约在1630年以后,尤其是在笛卡尔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问世以后,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假定,宇宙是由微观的微粒组成的,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能用微粒的形状、大小、运动和它们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这套承诺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方法论的。作为形而上学的承诺,它告诉科学家最终定律和基本解释必须是这样的:定律必须指微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而解释则必须将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划归为在这些定律支配下的微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宇宙的微粒观告诉科学家他们研究的许多问题应当是什么。最后在更高级的层次上还有另一组承诺,谁若是没有这些承诺,他就不能成其为科学家。

例如:一个科学家必须致力于理解世界,并扩展这种世界有序化的精度和广度。这种承诺反过来又必定会导致科学家自己或他的同事以丰富的经验细致地考察自然界的某个方面。如果这种考察发现明显的无序,那就迫使他精练他的观测技巧,或者迫使他进一步阐明他的理论。毫无疑问,还有其他类似于此的规则,这些规则始终为科学家们所信守。

范式(第五章)这一名词当初为库恩所用之时还十分冷癖,而经他使用之后,已成了一个普遍和常用之词。

范式无需可发现的规则的介入就能够确定常规科学,。范式比能被明白地抽象出来进行研究的任何一组规则都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

首先,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充分讨论过的那样,发现曾经知道过特定常规科学研究传统的诸规则极其困难。

第二,科学家学习概念、定律和理论不是从教科书不完整的定义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和参与这些概念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的。

第3理由:除了抽象规则外, 范式还通过直接模仿以指导研究。

第四个理由:科学似乎是一个相当松散的结构,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很少有连贯性。所以革命的规模可以小到只影响专业中更为专门的人员。分隔很远的学科从业者可以使用相同的范式,同意领域的工作人员也可以获得不同的范式。

反常(第六章)

被普遍接受的范式的进一步发展通常要求建构精巧的装置、发展深奥的技巧、精简使用的概念。显然,这一专门化的进程将导致科学变得日益僵硬;但同时,一旦出现与范式不相符合的反常,也更容易被科学共同体发现。在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最先受的范式,通常会让人感觉到它对于科学研究者容易理解的大多数观察和实验,能给予相当成功的说明。因此:进一步的发展通常要去建构精巧的装置,发展处一套深奥的词汇和技巧,精炼概念,使之不断地减少与它们通常的尝试原型之间的相似性。这个专业化的进程,一方面使科学家的视野受到极大的限制,并使范式变化受到相当严重的阻碍,科学已日益变得僵硬;另一方面,在由于范式的指引而使科学家团体的注意力集中的那些领域内,常规科学导致了资料的详尽,也导致了任何其他方式都不能达到的观察——理论相一致的精确性。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那么它作为对反常的一个指示器就越灵敏。危机(第七-八章)

哥白尼天文学、拉瓦锡燃烧理论、19世纪末物理学危机。通过这些例子,库恩说,科学哲学家们已经一再论证过,对于任何一组已知的资料,总可以建构出一个以上的理论,但是替代理论的发明恰恰是科学家们很少做的,除非是在科学发展的前范式阶段和其后演变期间的非常特殊的场合。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科学和制造业一样,科学理论的范式就相当于制造业中的工具,而更换工具显然是一种浪费,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值得这么做。而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指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但是,单纯的危机不会导致范式更迭。因为危机出现时,人们往往只会修正理论去适应新问题,或者甚至简单将其忽略,留待后人解决。真正导致范式更迭的,是要在危机之外出现一个新的竞争的范式,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

第七章:

拒斥了一个范式的决策,总是同时伴随着接受另一个范式的决策;而导致做出这种决策的判断,包含着范式与自然界之间的比较以及范式间的比较。

革命(第九章-十三章)确立新的范式。

第九章:库恩认为,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一样,起源于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小部分人逐渐感觉到,他们无法利用现有范式有效地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除此之外,两者还有更深刻的相似性。社会危机会导致相出现互竞争的阵营,而这些阵营一旦出现,便意味着政治解决危机方案的必然失败,因为他们彼此的评价标准不同,所以不可能在政治框架内解决彼此分歧,他们所能采取的只有超出政治的手段(比如武力);科学革命也具有同样的性质,不同范式代表的是不同的世界观,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相似性——也就是库恩所说的“不可通约性”,所以他们也只能借助于超出范式的手段来进行竞争。作为一个例子,库恩特别指出,只有认识到牛顿理论是错误的,才能够接受爱因斯坦的理论。针对反对意见,库恩指出,如果说在某些条件的限制下牛顿力学的预测与仪器的测量结果相似,那么这一说法几乎可以运用到所有旧理论之上。然而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理论中看似与牛顿理论一致的概念和定律,其实质含义已经完全改变了。比如说,两种理论中都具有空间与时间的概念,然而两者的本质含义却截然不同

第十章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库恩在这一章开头就放出这句话。这也是贯穿了全章的核心内容。

他举哥白尼天文学的例子说,在哥白尼之前,人们都将月球看作一颗行星;而在哥白尼之后,人们却只能看到卫星了。这就是在哥白尼前后,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科学中的观察除了自己的眼镜和仪器,科学家没有任何其他的凭借。如果科学家有一个更高的权威来提示说他的视觉已经转换了,然而那个权威本身又会成为科学家的资料来源,那么权威的视觉也会成为他的问题。新规律有待天才去发现,而天才所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界和伽利略极其同辈据以研究的范式所共同决定的。只要伽利略原意,他仍然能够解释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看到他所看到的。革命之后的科学家仍然注视着相同的世界,而且虽然他以前使用语言、实验室仪器的方式可能不同于革命之后,但是其大部分语言和仪器在革命前后并无二致。如果这些语言仪器乃至操作有改变也是由于范式的改变。在革命之后,那些在一个被改变的领域中的科学家,其实是在另一个世界中从事研究。那些比较谨慎的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隐喻。严格来说,世界只有一个,随着时间流逝,世界保持不变。我们可以期望这一世界的未来更加美好,但在一种为分析哲学家所偏好的严格意义上,这不过是同一个、得以改进了的世界

不可通约性:保罗 费耶阿本德与库恩共同提出了“不可通约性”一词,并曾一度彼此惺惺相惜,互引同道。分道扬镳:彼此相继的科学理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但是,实际情况应该是哥白尼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前人不同,然后才会发现月球是一颗卫星。至于哥白尼世界观改变的原因,根据库恩所作的科学史研究,乃是源于他的太阳崇拜,而不是他的天文学知识。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伽利略身上。是伽利略的成长方式决定了他可以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看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然后他才会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去做新的实验;而不是反过来,他去做实验,然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十章)不可通约

性:在革命和范式转换过程中,新的思想和主张无法与旧的做严格的比较。即便是同样的用词,它们的真实含义也已改变。由此导致的一个观念是,一个新理论之所以被选择来取代旧理论,与其说是因为其真,还不如说是因为一种世界观的转变(第十章)此书结束于一个令人不安的思想:科学中的进步并非通往单一真理的简单直线。我们所说的进步,体现在去追求更为恰当的世界观念,和更为融洽地与世界的互动。(第十三章)。

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三章)

常规科学是积累性的,但是革命摧毁了这种连续性。随着一个新范式提出一组新问题,许多哪些较旧的科学能做得很好的事被忘掉了。这的确是一种无可置疑的不可通约性。革命之后,研究的主体会发生实质性的转换,因此新科学根本不会去考虑哪些旧的主题,它也将修改或是抛弃许多曾经一度适宜的概念。革命是常规科学的一种不同的进步。通常常规科学这种社会建制也能够以自身的方式快速进步。革命通过摆脱那些遭遇重大困难的先前的世界框架而进步。这并非一种朝向预定目标的进步,它通过背离那些既往运行良好、但却不再能应对其自身的新问题的旧框架而得以进步。

科学革命的结构如下: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迷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范式有二重含义:第一,它代表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第二,它涉及该整体中的一种元素,就是具体的问题解答,作为一种模型或范例,可以代替规则作为常规科学其它疑题的解答基础。”

第十四章库恩质疑道:

想象存在着一种完全的、客观的、真实的对自然界的叙述,设想对科学成就的真正度量就是它在何种程度上接近这个终极目标者究竟对我们是否有帮助?许多科学家回答是,这当然有用,这正是他们由以判定该做什么和这么做的价值的基础。

讨论部分:

钱丙辰:

坚持前一个范式的人死去了。

刑法的构成要件

范式的过度过程中所有科学家对于观念的认成,是科学家在新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新的观点。

疑问:规则和范式

范式的改变,不一定是规则的改变。

牛顿三大定律产生的研究。爱因斯坦相对论。

革命是无形的。是因为在教科书中都隐瞒了革命的存在,教科书对科学的介绍知识知识的积累。写上伟人的成就,但是不写伟人之间的转换,伟人之间的转换就是革命。

熊超成:

论文是对研究模式的运用。期刊:对于原有范式进行确定。事实与理论匹配的过程。事实和理论可能不那么直接和原来的假说相对应。原有的常规科学,建立起一系列概念,但是危机的出现是概念本身有语义的渐进。语词的核心区域以及阴影区域。

我们都知道一个概念,但是用此概念可能会指向脑海中所指向的不同的对象。脑海中的对象是基本上没有差别的。桌子的概念可能是一个范式的累计点。概念多的累积起来成为逻辑体系会成为科学或者学术上的范式。常规情况下一个桌子对应无数桌子。因为语义理解的差别所在会存在一些危机。

经验主义:乌鸦是黑的但是有一天可能会发现乌鸦是白的。发现一个白乌鸦可能会产生怀疑,形成一个新的假说。

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对光不可能即使波是粒子。光即是粒子也是波。

增量导致原有的东西产生爆炸性的反应,产生颠覆。爱因斯坦提到的新理论可以涵盖原有的理论。在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更有适用性的。因为不确定性,人的经验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接触到此领域,更贴合牛顿的理论。通过更多的工具可能体现爱因斯坦的理论。引力波的验证。不确定性的革命或者偶然因素,就否定范式存在的必要。范式是十分必要的。人类认识的行程基于一整套范式。

知识产权法不同教材,感受不同。绪论把知识产权法纳入民法的范围内。知识产权法对原有的民法有新的增量和偶然因素。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对象和客体:客体观念。人大教材对象。王迁《知识产权法》

李琛老师:

影响博士论文

体系化:社会科学的方法。注解中。此书谈到了库恩的理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引入了库恩的自然理论。

对学科的整体发展做一个审视。

科学怎么发展,革命怎么发生?

解释

学科还没成熟时有基本问题的讨论,连概念都有争议。

成熟科学的标志是大家开始讨论细节问题。

知识产权的发展不对的地方?

基本的范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关注基本理论的建构,把精力投入在细枝末节的建构中。

革命:

知产和技术的联系密切和商业的发展联系密切,最喜欢革命,提新说。说知产是特殊的民事权利。

有的危机是虚假的危机。原有的范式做一个重新的解释是可以解释的。是调整的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解释。

新概念法学。自己完全另力一套,是不可取的。

范式:学科的话语体系,最基本的话语体系,术语体系和基本原理。

知识产权公认的范式,鼓励创造,和创造的关系来研究,著作权中的基本概念。思想、表达。

可以从细节中跳出来,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学科的发展。

民法最基本的范式原理:绝对权和相对权的划分。第三人侵害债权,缔约过失。处于绝对权和相对权关系的界限之上。

信息网络传播权,服务器标准。

原来的范式可能是技术性的思维,又出现了新问题,用技术限定解决不了,但是利益关系类似,是否应该转化,用利益关系角度看。

商标的淡化理论。建立在混淆理论之上,但是人们发现,混淆理论解决不了一些现象,所以商标越有名,越不容易取消。

与原有理论兼容性的审视和试探。

学科内的争议:

本质,有一些是细节上的争议。有一些世界观转换。

世界观:预设。

关于著作人格权的问题:

争议有两种:

硕士论文:著作权诸问题眼界,接纳了作品反映人格的预设。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就开始质疑预设,作品是否是人格的外化,具有本质性的变化。

学科内部理论争议的类型:

可能是规则细节的争议。

从根本上不接受前提。

当时预设是怎么来的,和当时的美学观和哲学观的研究。

著作权基本理论批判的序言。

民法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完全和民法割裂,是一种话语体系。新理论都是虚假的辩论。

知识产权侵权的规则是二元规则。停止侵害时无过错责任。物权理论中早有支配力回复请求权,不考虑过错。

民法理论本身是要发展的,设知识产权编有利于其发展。理论之一般也没有办法成形。

看书之后要看回来。对自己审视学科做研究有什么样的启发。

铭轩:世界观的改变和两种范式竞争最终哪种占据优势,标准不在于范式本身,而在于其他因素。本身的预设不一样,找到的标准不学说之内。

带有个人主义倾向的随意性:

人格权是人格的外化,直接挑战预设。检验两种不同理论,预设不一样时,检验理论的标准是什么?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

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

社会科学:调整效果来讲。赞同说要对著作人格权的专属性,做适当的淡化处理。适当的方式和权利的限制。的确知识产权越来越多的是商业化的工具,为了交易。坚守19世纪的观点阻碍了交易,调整的效果是不好的。基本功能的论文挑战的鼓励创作说。

IP功能是维护市场化。

技术发展不需要服务器了。

受到技术的标准更有可能被现实淘汰。和特定的文化观念的契合程度。

法国和德国对作者的人格利益看中一些,对传统形成也可以归纳到调整效果上。影响因素有很多,既包括现实的利益也包括情感上的因素。

人类经验的验证,尊重主体的独立性,意思自治,用人类的历史发现,最大地把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发出来,建立民主制度,不是陷入绝对的虚无主义。

基于对人性的分析,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把人的行为进行客观观测,和心理学实验进行观测,是接近于科学的观测。在确定性上不是特别强,所以永远会有理论在竞争。很多经济学家是反对知识产权的。

经济法学和规范法学不能割裂开来看。

不可通约性是两套话语。

例如翻译中认为不可通约性,没有办法翻译。没有办法用相同的范式和语言对译。

不能简单地转化,没有办法相互沟通和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