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本职工作,还是追求诗和远方?

有这样一个案例:

J在两年之内换了8份工作,每份工作干到一两个月,就干不下去了。他觉得这些工作,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热爱一生的事业,总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他也不知道如何找到,只知道现在这个不是。

不要误会,他不是那种受不了就走的初级玩家,他是名校海归,并且是很优秀的年轻人,去的公司也是不错的公司。

J一直在寻找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到底如何才能找到它呢?他陷入了迷茫。

职业生涯师古典老师认为:年轻人应该放弃这种想法。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所爱吗?

古典老师认为当前社会发展变化太快,未来的职业世界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从1908年生涯这门学问出现开始,人生目标的设定的思路变化了3个版本。让我们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版本:坐火车

在农业和工业时代早期,职业的发展都是稳定而清晰的。农民的春耕秋收、文人的科举晋级、手工者的专业技能……即使到了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职业大都是被分配的,个体选择的机会很少。比如说,体制内的一些工作,何时评级、何时考试……路径都清晰明确。问题只是能否上车。

这种规划方式像坐火车——如果你要去某个城市,你要需要找到铁路车次查询的小册子,然后找到对应的站买票上车。只要你按时按点坐上去,一定能到达。唯一的问题是你如何获得一张火车票。

第二个版本:开汽车

在GPS出现之前,开汽车抵达一个地方,是一个不断需要看地图、看路牌和问人的工作。比如你要去长沙芙蓉区的火宫殿吃臭豆腐,你要做的是先往长沙开,进城以后往河西开,找到区以后再找街道。等开到连路牌都没有的时候,你也许只能下车问人。有的时候地图比较旧,老店已经迁移,那么还需要问问新的地址在哪里。

这也是职业发展2.0的思路。这个阶段,人们设计自己生活的时候像在开汽车——先框定一个大领域,然后慢慢往前走的时候,也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开始你想去互联网行业,慢慢的,你想做营销方面的,再然后你希望成为广告人,再逼近你又发现,广告已经变成新媒体了,于是你埋头搞新媒体运营。

你以一个鱼雷式的迂回Z字靠近目标,定期观察外界,接近目标是最优策略。

第三个版本:游乐场

近10年来,职场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大,不仅这样随着认知升级,每隔几年,我们的眼界、价值观都在改变。这个时候的人生设计策略就更像游乐场。

入场后先选择一个游戏玩好,当玩完这个游戏以后,再看看其他游戏,也许排队人数也变化了,你的想法和胆量也更大了,于是入场玩下一个。在“游乐场”式的人生中,每隔几年就重新观察一次趋势,定位一次自己,找下一个机会是最优策略。

这是职业发展的3.0思路,欢迎来到时代游乐场!

在这样一个时代,相比非要找个什么钟爱一生的事业,确定一个3年的阶段性目标更靠谱。

针对当前“游戏场”职业模式,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古典老师推荐了一种ABZ的人生设计方式。

LinkedIn 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书《最重要的关系》中提到如何做足规划,来面对变化莫测的职业。

A计划指的是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目的是将我们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达到价值最大化。
B计划往往是次好,或者暂时没法开始的计划。如果A计划走不通,那么就实行B计划。或者B计划的机会突然来了,那么就直接采用。一旦我们将重心向B计划转移并坚持下去,该计划就成了新的A计划。我们就需要准备新的B计划。
Z计划是指我们的退路,也是救生船。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总希望一帆风顺,但如果职业生涯遇到重挫,生活遇到重大改变,有没有可行性方案?这就是Z计划。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创办自己第一家公司时,他的父亲为他在自己的房子里预备了一间房,他的Z计划就是暂时住在那里,然后找另外一份工作养活自己。Z计划激励着里德·霍夫曼在商业上不断进取,因为他很清楚,即使资金耗光,至少他还有住的地方。

那么到底有没有“钟爱一生的事业”这种事?

也是有的,不过不在面向未来的视野,而是回头看的时候 。就像乔布斯说的连点成线,看起来是向前走的ABZ跳跃,往回看却是一条完整清晰的隐藏线在里面,这就是钟爱一生的事业。

最好的爱情不是说好了天长地久才开始,而是爱一个人,爱着爱着就过了一辈子,回头发现这就是自己钟爱一生的人。

事业也是:一个事做着做着,越做越有意思,越做越有趣,越做玩法越多。做着做着就做了一辈子,回头一看,发现这才是钟爱一生的事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好本职工作,还是追求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