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学的“宏”遇见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对于现代人来说,读书真的需要勇气,能够有勇气给自己一个坚持读书的理由,笔者认为一个具有恒心与毅力的人,在他的工作领域终将能得到自己想要成功。如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和快餐式阅读习惯极大的影响了人们阅读思维,忙碌的生活总是让人们找到一个不能安静享受阅读的理由,很幸运的在前不久我遇见了青椒勇气读书会,触碰了笔者向广大优秀的人推荐书目心,我正在阅读和研究是余文森先生所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但今天笔者想推荐的书目却是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中国大历史》,笔者与这本书的结缘是笔者在2014年我撰写毕业论文时导师向我推荐的,在当时我想用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念来描述、解释和概括一个历史史实,于是我的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张老师向我推荐了黄先生所著的《中国大历史》,随后我对这本书进行了粗读了解其思维是否能够论证我想要阐述的史实,继而找到了契合点“大历史观”与地缘政治的相关理论,虽然史学界对黄仁宇先生的观点褒贬不一,正如耿立群先生在《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一文指出的:黄仁宇在学术界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未能获得一致的肯定,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其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骤然处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总让历史学者觉得过于冒险,将历史解释简单化。但笔者认为黄仁宇先生的观点仍有可取之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推荐《中国大历史》的理由;

一、黄仁宇先生与大历史观

黄仁宇先生第一次提出“大历史”的观念是在《万历十五年》自序中,他说《万历十五年》虽然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但却属于“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范畴。“大历史”与“小历史”(microhistory)不同,不斤斤计较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也不是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题发挥,而是要勾画当日社会整体面貌。《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全书仅仅300余页的文字就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的历史作了简单的梳理概括。作者在他的序言中说道,他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本书着重以经济为线索,用经济体制来解读政治、文化等结构,摒弃了传统历史演绎架构,形成了一种宏大的思维与广阔的视野。

二、《中国大历史》中所渗透出的独特观点对历史教学的帮助

《中国大历史》中可以体现出以下的几个公认的观点: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这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五大历史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唯物史观(书中具体提出的一些大多都是具体而客观的,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评价历史)、时空观念(大历史观的“宏”来自于经济学,进入历史学范畴以后时空的属性更强,书中在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以及从远到近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书中黄仁宇对于史料的选择论证和解释都是极其考究的),因此,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一是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宏观的正确的史学观念,二是要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史实的掌握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的视角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大历史观在笔者生活中的独特影响

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宏观历史之角度,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仍是微观的。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因此,在笔者读过这本书后,笔者的人生观更加的宏大不拘泥于自身,却能着力处理好自身因素,同时也学会了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进而形成“做好人生大格局,过好自己小日子”的生活理念,做好人生大格局在以后做人做事中充分体现为顾大局、讲诚信、重感情,过好小日子也充分体现在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的具体实践上。

中国大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经济学的“宏”遇见黄仁宇——《中国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