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小结

我的整体感受:

1.一个人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不要随意给一个人下判断,特别是不要归因于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未来他会是什么样也不好判断,因为人是在一个系统中,这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

2.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命运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运气真的很重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就是给自己找好运气。

本书要点: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1.“不堪一击”的家庭环境

教养假设:

我们通常认为,如果父母充满了爱心,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就会成长为更自信;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说话,多陪孩子读书,孩子就会变得更聪明,如果父母对孩子诚实友善,孩子同样也会诚实友善,但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案例。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中,先天的基因因素很重要,后天的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但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只是一个方面,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之外的环境。

《教养的迷思》:

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2.“叛逆”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儿童的行为模式:

孩子在家里跟父母学到的东西,不足以帮助他应对跟其他孩子的关系,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学习的,而不是跟父母学习的。因此,父母不能垄断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过度干预反而会阻止孩子的成长。

监狱文化的启示:

监狱看守和犯人是两种不同的人。犯人不会去学习怎么成为监狱看守,而是要去学习怎么成为犯人。同样,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孩子。

3.未成年人的独立世界和规则

多数裁定原则: 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孩子天资聪颖,而且碰巧加入到学习好的圈子里,他可能成绩会更加优秀。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会进一步地扩大同辈群体的影响力。

啄食次序: 指的是群居动物通过争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现象。这个现象颠覆你的一个认知,即孩子拥有朋友,并不一定能帮助他自信,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或她)一样是处于孩子群体中的底层,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们的性格会孤僻、内向。

霸凌问题: 孩子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他们也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候父母和成年人很难直接干预。过多的干预反而会让孩子遇到更大的麻烦。欺负别的孩子在大人们看来无疑是恶,可是跑到大人那里去告状,又是孩子们的社会中不可容忍的恶。所以,受到欺负的孩子会在这两重夹板中挣扎。

4.老师对未成年的影响不可低估

组间对照效应:

组间对照效应指的是,人在不同环境中,会融入不同的群体,每一个小的群体都会试图强化自己的归属感,同时反对其它的群体。当组间对照效应足够明显的时候,还会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形成。

领导者影响群体的三种方式:

第一,领导者可以影响某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比如成员的态度和适当的行为。

第二,领导者决定某个群体的界限,也就是我们是谁,他们是谁。

第三,领导者会明确某一个群体的自我印象,这种自我印象其实就是刻板印象。

5.不要做焦虑的父母

教会孩子离开家庭:

孩子确实在家里能学到一些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外部世界的技能。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知识和训练。如果孩子们热爱体育,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先在家里练习打篮球、打羽毛球,学得一技之长,到了孩子群里才好镇住小伙伴。

孟母三迁的启示:

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最好还能找到和他们一样、玩得来的小伙伴们。如果你要想这样做的话,必须要趁早,因为你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而缩小。

家庭关系中的首要问题:

作为父母,要把一颗焦虑的心放下来。父母也有权利过快乐平静的家庭生活。在每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实际上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然后才会是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养的迷思》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