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3-融会贯通,用知识解读题目和案例✨
我的天……核聚老师这个彩蛋课东西也太……太密集了,不愧是承上启下,总结课程。也没有做逐字稿,但是思维导图的内容都足够密密麻麻了,感觉有点千头万绪。
那么……还是一点一滴来看看吧。
✨测试效应✨
测试效应其实用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仪式感”。人的心理就是,每件事都需要“仪式感”才能开始,也必须通过“仪式感”来宣布结束,来进行告别。没有仪式,我们就总会有一种“不真实感”和“无法摆脱”的感觉。
这就像在一条平淡无奇的路上标出了很多路标,我们走起来才不会无聊,而是会不知不觉走到终点。但如果没有标记,我们甚至不知道起点和终点,最终在无尽的道路上逐渐失去耐心,陷入迷茫之中。
这也暗合《大学》中的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曾经在很早之前听过一个故事,就是某歌唱家和作者相约去看歌剧。剧院离得挺远的,走路过去大概要一个小时,而歌唱家竟然真的提议直接走路过去,而且提前三个小时就出发了。
作者迷惑不解,同时预感这一路一定非常无聊且痛苦。
结果,歌唱家一路走走停停,比如某个橱窗有新的展出,他们就会驻足观望一会儿;某个地方有看起来不错的小吃,他们也买来坐下尝鲜;看到有街头卖艺的人,也会去鼓掌喝彩,丢下几个零钱……
结果,他们花了两个半小时才终于走到剧院。但一路上却没有放过一点一滴的精彩,因而充实且快乐,完全没有感觉自己走了两个半小时的路。
这个故事与我们的学习状况非常接近:
我们在刚开始学习时,总是感觉路途遥远,陷入进度焦虑,于是不顾一切奋勇前冲。结果当我们带着一身的疲惫来到终点时,却发现好像一路上什么都没有收获到。
而费曼学习法则跟这位歌唱家类似,走走停停,认真用心感受一路上的各种细节,一点一滴都不放过,全部收入囊中……当我们总算到达终点时,可能用时比原先要更长,但心中却充满了一路的收获,尽管可能同样有疲劳,但心情愉悦,且自信满满。
当我们能把一路的收获一点一滴地如数带到终点时,那就是一种极致的精彩。同时,我们也将因此能够打开全新的篇章,实现人生质地的跃迁。
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人,当要去一个徒步前往会比较远的地方时,我特别不能接受走路。因为走路非常无聊,而且效率很低。但当我必须要去走的时候,我会特意设定路线,让自己按照这些有趣的“路径点”一个个走过去;后来有了网课、FM节目,我就一路听着走。
这样我就不会感到无聊了。可能也是我无意中模仿了那位歌唱家的做法吧。
✨学习=重塑神经系统=重塑生命✨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人体不同器官、组织的细胞,其实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全部更新一次。按照这种进度,其实我们一直在对生命进行“重塑”。但是,在经历重塑后,我们是单纯地把旧的细胞换成一模一样的,还是制造出了新的“机械”呢?
这一点就跟核聚老师早前的课程“学习机器”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说机器可以更换零件、可以重组。已经老化的机器更换制式相同的新零件,它确实会运作得比使用残旧零件时更快,但它一定不会高于它结构所决定的效率。所以我们就需要进行重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机器的效率。
那么,对于人体来说,我们的器官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包括神经系统在内。其他器官我们可能无法重新定义其功能,唯独是神经系统及大脑,我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我们重新定义部分功能的自由,就跟计算机“编程”是一模一样的。
特别是在“穿越”到Day24的课后,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第七感》直接告诉我们,这种深入神经系统的改造不仅能提升我们认知事物的能力,对情绪、习惯性行为和反应同样有效。
原本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来说,确实可以通过不断强化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来改变我们已有的条件反射机制。但当我们已经形成一定的惰性思维之后,就很难从这种“被操控”中摆脱出来。按照我在Day24的打卡所说,这是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在作祟。
当然,人的大多数惰性思维和行为都是源自于自我保护,保证自身不受到伤害。但人类在社会文明极速进化的同时,身体机能其实并没有相应地跟上进化的节奏;同时,社会文明尽管极速进化了,依然没有解决一些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的生存危机:饥饿、疾病、战争、生存竞争等。
前者举一个例子,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难减肥,因为大脑的本能反应会告诉我们尽可能过量地囤积蛋白质、糖分和脂肪。因为三者都是我们生存必须的最主要的营养素,它们易消化、易吸收、易囤积,我们就能快速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同时积累大量脂肪以备饥荒等意外的来临。
而当我们真正去考虑健康减肥食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食物怎么看都不太好吃,至少比起平时自己爱吃的烹饪方法和材料来说,明显是更为清淡,甚至没有味道。这其实是大脑在警告我们:这些食物无法长久地为我们提供能量,而且也不能长时间囤积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我们会发现,“吃货”这种属性其实就是来自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同样的自我保护机制还有懒得运动,因为运动一定包含了肌肉的轻微撕裂和再生,甚至有受伤的风险,而大脑会告诉我们这很累,甚至很疼,让我们不要运动。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可以细品,不再一一列举。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所有这些“减肥”“健身”“学习”的行为,都是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的过程。在早期灵长类动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面对严酷的环境挑战,大脑早就学会了一定要尽可能保存能量,并且通过过量进食来保护自我这种方式来维持物种的续存。孰不知,自从人类出现后,到我们发展出现代文明,再到我们的物质世界极大丰富,这中间才花了区区数万年。数万年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其身体器官几乎都不会有太大的质的变化,但其生活环境却一下子从茹毛饮血朝不保夕变成了如今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更不必说,其实过去数千年间,饥荒还是时有发生,而真正生存下来的依然是拥有囤积脂肪能力的人,在生物淘汰上来说,居然是懒人更能维持物种的续存,而吃不饱的大多都死去了……也就是说,能够让我们“喝水都胖”(夸张,非事实)的,具有大量转化和囤积脂肪功能的“肥胖基因”,甚至有可能是我们人类熬过那些艰苦岁月的最大功臣。
在人类这种特殊的历史发展和自然选择的前提下,大脑几乎不可能产生根本的变化,于是依然维持了最初“保存能量”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最大的表现就是“惰性”,无论是思维上还是行动上。
而所有能够抵抗这种本能的品质,都是我们一直所推崇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反抗本能,超越自我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类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依然遵循本能在生活。我们明明具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却因为懒得思考不愿吃苦而徘徊不前,甚至退避三舍。
因而,我们太需要对大脑进行重新编程,重塑我们的神经系统,重塑我们的生命形状,来使我们的人生发生改变了。
而这种改变思维的能力,其实连普通动物都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动物实验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去看看,实验中的动物们,都被训练成如何不同于其自身物种,甚至突破了我们常规认为的物种极限的存在。动物都可以被动超越自己,具有创造未来能力的人类为什么不可以呢?
✨失败发生在每个瞬间——漏斗效应✨
我们都知道“过程即结果”这句话,一般都是用在鼓励大家注重努力的过程,才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而漏斗效应则是从反面来证实这一点:所有的失败都不是发生在最后一刻,而是在过程的每一步中埋下隐患。
其实这和多日前核聚老师所说的“学习即是战争”是一模一样的道理: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而决胜却在养兵的千日,而非一时。
以及,核聚老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6400页笔记的自信”,这6400页笔记是考试前才拿出来突然增强了信心或者实力吗?不,是核聚老师日积月累的学习成果。那么相应地,决胜的关键,那“6400名精兵”自然也是千日练兵的结果,而非突然神兵天降。
而对于学习而言,这个“练兵”讲的,恰恰是我们对所学之事整体布局、各种细节及底层逻辑的全面、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整体布局,我们就不会知道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什么;不注重细节,我们就一定会反复犯错,出现理解偏差和推理谬误;对底层逻辑的挖掘不足,则会使我们连基本的“为什么要学这个”的出发点和续航动力都找不到。
而漏斗效应恰恰是对这三方面都把握不足而带来的结果。解决方法很明了,费曼学习法,深入学习,深入挖掘,全面理解。
具体的实践方法也是我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强调的:高频回顾、高频回测,随时随地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永远随身带一支笔一张纸或小本子,随时随地默写、推导、复现知识、画图。
⭐️如果真心想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全面的重新编程,以上的操作执行不了,那必然是无从谈起。而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这样去做的根本目的,就是没有弄清楚自己的底层逻辑在何处,那么要持续、自律地执行,也只是白日梦而已。
✨把握命运=把握每一个能把握的瞬间✨
论遏制漏斗效应的方法,这句话可以说是最直截了当的表述了。
我特别记得当年在李阳疯狂英语夏令营的时候,营歌除了那首貌似是原创的不知名的“Yell away your shyness”的歌之外,还有一首《真心英雄》。其中有一句歌词,听过的人应该都知道我说的是哪句了,没错,就是: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心中的梦。”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这首歌的影响,还是当时的氛围就是能让人进入一种近似疯狂的学习状态,那时候的我真的24小时除了睡觉,甚至连洗澡吃饭的时候都不会停下来对英语的学习。而这也成就了我后来英语学习之路上走得无比轻松。
而核聚老师说荀子劝学所说的道理,其实我在核聚老师早期的课程作业打卡时就一直都在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都是我们中学所学的课文;甚至还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些个常用得不得了的成语。这跟费曼学习法其实完全都是一致的。
“平庸的人追求奇思妙想,至人只是常”。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现实。听说某某记忆法、某某学习法很强,兴冲冲地去学,学完出来后感觉一无所得,于是跑去投诉、去差评、去要求退款。这种事我在英孚教育工作的时候简直见得不要太多。哪怕是我一直推崇的李阳疯狂英语,同样有很多学完出来觉得毫无收获骂骂咧咧的人。而我自己也曾经学过记忆法,也理解其中的逻辑,但却被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大量训练的技巧吓住了,最终有些同学真的成了记忆大师,出国参赛,奖状奖金拿到手软,自己的学业也一日千里,而我则一无所获。
这也应了核聚老师说的话:再好、再精妙的方法,不去反反复复使用,不去高频地实践检验,那最终都是假方法。
平庸的人之所以追求奇思妙想 ,其实还是那个贪图安逸的大脑在作怪。因为奇思妙想不消耗能量,甚至能产生内啡肽,让大脑兴奋起来。
✨但是我们也忽略了,从“常”中收获到的进步和成功,能给大脑带来的则是多巴胺。看看那些健身上瘾的人,看看考试上瘾的核聚老师和一众考霸营的前辈们。内啡肽只是让我们在当时产生愉悦,而多巴胺才是让我们上瘾、渴望下一次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过的,可以用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法或原则✨
可能就是……目标设置方法,和反馈原则吧。
目标设置方法,其实与S.M.A.R.T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再复述。核聚老师所提的SMART和市面上常见的不太一样,但我个人认为核聚老师的版本更有现实意义,特别是“Amazing”这一点,更符合我们“提高刺激强度”的思路特点,而且也是能让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和结果时大脑持续兴奋的关键。
反馈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养成一个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正反馈;去除一个习惯的最好方法是负反馈;如果想要得到较好的效果,积极且随机性强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所谓正反馈,就是奖励性的反馈。而随机性强的反馈,则是“虽然你知道是好东西,但你不会知道是什么好东西”。积极反馈,则是保证尽量高频度的反馈。
我们大多数好习惯,其实都是来自正反馈。包括学习本身,如果没有正反馈,我们都很难坚持下去;而我们恐惧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把考试当成了负反馈,而且每次考试失利后也没有进行积极的正反馈来激励自己。
这其实也是核聚老师一直想强调的一个点:考试其实应该是正反馈,特别是“测试效应”的存在,这也符合运动技能学习的核心原理:不断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评估,能促进运动员的技能学习效率和水平提高效率。
✨而说到底运动技能学习,依然是大脑在进行学习,依然是神经系统的重塑,所以与我们一般的学习本质上并没有不同。顶多是学的时候我们不容易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而已。✨
而随机性强的反馈……例子太常见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盲盒”,或者是否有玩过“抽卡游戏”,或者是否听说过“老虎机”?如果都没有听过,彩票、六合彩、赌博总是听说过了吧?所有这些能够令人深度沉迷其中的东西,其根本原因就是随机性强的反馈,其反馈结果很多时候甚至不是正向的,但由于其“可能发生的正反馈结果”足够诱人,而且还有相对可以接受的较差的正反馈,这种随机性一出来,人类竟然就乐此不疲了。
所以其实这一点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来说也一样。每次孩子听话、取得好成绩、做了好事,我们都可以给他们随机的、不同的奖励,这要比我们每次都明说“如果你做了什么我就带你去游乐场”这种明确的奖励要更吸引他们。此外,也可以避免孩子们因为厌倦了某一奖励而对所执行的事情失去兴趣。当然,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最好还是要和奖励的大小有一定相关性,否则孩子同样会放弃努力。
——顺带一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精神上的奖励(如积极客观而又深刻的评价、承诺的兑现、兴趣的满足、自主选择等)比物质上的奖励(如零食、大餐、去某地旅游、金钱)等会越来越带来更持久的激励效果。
而我自己而言,则是每次在认真刻苦学习或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奖励自己一天假期,或是一顿大餐,或是进行一次享受型消费。这样我才能对这种刻苦的学习和工作有正向的期望,从而保持动力。这也是我缓解我毅力不足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