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0后,这场下岗潮来时,还没到很懂事的年龄。有印象的只是,那阵子家里客人很多。
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有一家千人规模的大国企,爸爸在人事科任职,亲手裁员上百人。那时候称为“买断工龄”。
给我买滑板车的叔叔
经常来找爸爸的人里,有一个汤叔叔。一次他临走时,千恩万谢地拉住了我的手,问我喜欢什么东西?
年幼的我,并不了解成人世界受到的冲击,直言想要最流行的滑板车。
汤叔叔掏出一张百元大钞塞到我兜里。那股子诚意,我能感受到。
后来爸爸变着法把那100块还了回去。跟我解释说:“我总共才帮他多争取了200多块钱,你不能收他这个礼的。”
那时候我听不懂。直到去年年底,互金行业崩塌,我被n+1。爸爸又提起“买断工龄”这四个字,我才问起当年的原委。
爸爸说:那时候的工人都是拿低工资、高福利。国家承诺管一辈子。直到90年代,要通过“买断工龄”强迫他们下岗,一年工龄只赔170元。
作为亲手操办的人事专员,爸爸有一个小权力,就是把部分员工的“长病假”也折作工龄赔偿给他们。
这算滥用公权吗?
从爸爸的眼里看,这是工人们该得的。
来上海就找我!
还记得一个张叔叔,常住上海。每年来看我们一次。来就送冬虫夏草、鱼翅燕窝。还要请我们全家去最高档的饭店吃饭。
他是下岗潮里的聪明人,早早就办了“停薪留职”,转而经商。
他的“停薪留职”也是在爸爸手里办的。他感念滴水之恩,跟我们说:女儿长大后,如去上海发展,记得有他。
我手机里一直有这位张叔叔的电话,只在大学去上海转飞机时,问过他一次路。后来他夫妻跟随儿子移民德国,就再也没联系过了。
我问过爸爸为何要帮他?他没有具体理由。
当年的国企,像个大社会一样稳定、和谐,养了一大批单纯、无用的好人。帮人不问因果,更无利益往来。
学好一门技术最重要!
在我父辈眼里,工科永远比文科好,学技术也比做管理要好。可能是因为下岗潮后,活得最好的是那批“手艺人”。
相熟的还有一个黄叔叔,精木工。小学时,他代我做了一个木艺作品,整个办公室的老师都称赞。
下岗后,他跟着私人老板做室内装潢,舍得力气,一个月就能赚小一万。
与他形成对比的是我的亲叔叔。公司转制后,他被分去下属医院的药房做杂活。他在这家大国企,曾做到分公司的总经理。
他的儿子,也是我的堂哥,在2000年时就异常刻苦的学习计算机技术。一技傍身,终于年薪百万。
然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让他焦虑的不再是没技术,而是996能撑到几岁?
我从大学毕业已很多年,没能成为一名“手艺人”。只靠一笔文字,在互联网大潮里做个边缘人。
经历了互金行业的“红楼一梦”,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看它大厦倾、鸟兽散。下一步该怎么走,我也很迷茫。
爸爸对90年代的“买断工龄”依旧惊魂未定。听说我被n+1后,他很担忧。
他们经常埋怨我毕业时不选择稳定的教师工作。其实小时候,我也埋怨他不选电力局,选国企。
世间福祸相依,未来不是谁能预见的。失业后再来看这段国企往事,我能更理解爸爸和他的那个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