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首先要有一个时间概念。要知道现在是哪年哪月,知道历史事件发生在哪年哪月,也要知道这哪年哪月是怎么定义的。这就要看懂历史的时间。
首先,说一说历法。历法,是人们为了安排日常生产生活,根据天象(一般是太阳和月亮)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你们,历法的作用可能不那么明显。但是对于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历法可是天大的事情。错过了种田的时机,未来一年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由于制定历法的依据不同,历法总体上分为三种。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如果将两者的历法加以综合,既参考月亮的运行规律,也参考太阳的运行规律,这样制定的历法叫阴阳历。
阴历以月亮的月相周期来确定时间。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朔望月,即一个月。以朔望月为基础,一年为十二个朔望月。月亮绕地球一周是29天12时44分3秒,大约29天半,所以一个阴历年的时间大约是354天左右。细心的你马上会问了,一年明明有365天,那11天时间哪里去了?放心,后面就会告诉你答案。(朔望月: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所以,阴历时间直接反应了月亮的变化。初一没有月亮,晚上很黑。十五月亮最圆,晚上很亮。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而确定时间。太阳历的历年约为365日6时,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也分为12个月。注意,这个“月”,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无法看出月亮的朔、望变化。为了避免小数,阳历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每年有7个大月,5个小月;平年2月份有28天,闰年2月份有29天。闰年2月份多的这一天,就吸收了每年多的6个小时。所以,一年是365年(平年),每四年一次的闰年是366天。
阴阳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来确定时间。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中国的夏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日本、朝鲜、及中东以色列的传统历法也是阴阳历,其他民族如藏族、傣族也是使用阴阳历。
为了解决阳历年与阴历年天数不一致的问题,或者说要把那11天找回来,我们的先祖采用的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因此阴历的平年一般有353天-355天,而闰年有383天-385天,由此,将保持了阴历年与阳历年的天数一致。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公历和阴历并行的历法。
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公历”安排时间,但同时保留了长期使用的“农历”。人们习惯把公历称为“阳历”,把“农历”称为“阴历”。
这里的公历,也称为阳历、新历、西历,或者格里高利历。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是一种太阳历。而这里的阴历,却不是完全的阴历,而是“阴阳历”。我们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要靠这个阴历来确定。所以,你会看到每年的春节可能在1月份,可能在2月份,具体在哪一天也都在变化。这就是两个历法的区别导致的现象。
除此之外,我们智慧的先祖还发明了二十四节气计时法。它本质上是阳历,与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吻合度很高。与农历相比,二十四节气能够更好地指导古人进行生产和生活。强调一点,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春秋,西汉就已经完整收录入历法。我们的古人在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就归纳总结出这样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道尽寒来暑往、四季更迭,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其次、再来说一说纪年。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纪年法。这里,我们说几个主要的纪年法。
1、公元纪年。
公元,即公历纪元,是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纪年法。公元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中国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
公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语)。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现在人们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多半改称用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的说法。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有公元前1年和公元1年,没有公元零年。
2、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大约始于东汉,也称农历纪年法,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纪年,每一个循环有60年,即通常所说的60年一甲子。如果有同学数学比较好,会有疑问,十天干、十二地支搭配,不是应该有120年吗?这里的关键是,天干地支只能单向排序,即甲子,乙丑,丙寅.....所以,一个周期只能是120个组合的一半,即60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是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来标记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之变、辛亥革命等等。
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历史非常久远。宋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至少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3.年号纪年法。
从汉代起,每个皇帝登基,都会制定自己的年号。从此,中国便开始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比如庆历四年、永和九年、元丰七年等等。
由于干支纪年是60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短时间内没问题,但如果横跨几百年,上千年,就会有很多个周期,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古人就常常并用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4.民国纪年法。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开始采用民国纪年法。1912年为民国元年。往后称民国八年,民国十年等。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很方便,民国换成公元,只要民国年数加上1911即可。如民国八年五四运动爆发,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换成民国,只要公元年数减去1911即可。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以说是民国38年新中国成立。此后,中国就采用公元纪年了。
现在有了这些纪年法,那历史学家如何知道历史上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呢?有这么几个方法。
1、直接记录。上面介绍纪年法时说过,很多史料在记录事件都会标明时间。即使不是公元多少多少年的形式,通过干支法、通过年号法,也可以互相累加,计算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
2、史实考证。如果史料中没有记载事件的准确时间,怎么办?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来考证。其他材料中有没有记录相关的人和事,有没有相关的文物来佐证等等。这是一个历史考证的过程。
3、同位素测定。
通过对文物或相关物品的同位素数量做测量,来获得文物时间的一种方法。有了文物的时间,那文物的大致年代,就有了范围。这是近几十年才发明的新技术,具体的有C-14测年法,铀铅测年法等。它使得现代历史学家有更多的手段,来研究和解释古代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