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话月

齐帆齐微课

王维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离家时盼望团圆而无法实现,只有通过“忆”和“思”来解相思之苦。“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千古名句。

佳节对每一位游子而言,既盼望,又失望。盼望能早一点结束这漂泊之苦,失望又错过了一个团圆的日子。

中秋赏月吃月饼

“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小孩盼望着玩耍,大人盼着种下希望。其实小孩盼着的过年,过不过年无所谓,过节就行。过节多好啊,学校放假,还有的吃有的玩,简直乐飞天了。但是如果爸妈没在身边。就算有最好吃的摆在面前,也是食之无味,所以小孩也盼望着团圆。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古时就有拜月的习俗。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月儿圆

中秋节如果天气晴好,晚上一轮明月高悬,一家人倾巢而出去赏月。一家人赏月还行,要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月徒增思念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忙碌的白天冲淡了思乡之情,一到夜晚,尤其是月儿圆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心中难免会泛起思念亲人的涟漪。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横空出世的词,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冠古绝今。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虽分与一般朋友推杯换盏,仍无法排遣心中的寂寞,对胞弟的思念。朋友散尽,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是中秋佳节的主题旋律,盼望着月圆人更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但愿人世间月圆人更圆!

齐帆齐微课第6期第27篇计(1043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节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