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盖房子(一)

建之初

借鉴了之前的教学经验,这次我把版块一分为二:

在上学期末,天气较冷时安排两周进行理论学习——家,动物的家,人类最原始的家,不同地区人们的房子,搭建小窝棚等;

在下学期中,不冷不热之时安排两周进行建筑实践,真正地去盖一间“至少我们都能钻进去的”小房子。

连续几日高达三十多度的高温,在大家都认为夏天已提前到来之时,恰逢一场甘霖,一时间又把我们带回了心旷神怡的春日。

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天地焕然一新,气清景明,万物生长。桐花盛放如紫色烟云,此时不动工更待何时?

于是,4月13日,在时间版块进入尾声之际,我与大力协助此版块的杨老师一合计,便着手准备开工,孩子们一听也是兴奋不已。毕竟,已经期待快一年啦。

至于时间版块剩余的小尾巴,放在日常的长线课之中就好。

塑形课

上学期两周的学习固然是个基础,而现在,我们需要为再次开始做一个更加充分的准备——毕竟这次是要真正实干啦。

这次的建筑实践,暂且不论它的最终呈现如何,有几点是要提前考虑进去的:

①孩子们充分参与其中,要真正地动手干活儿;

②本着经济、环保又实用的原则,尽量就地取材,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③加入本地传统民居建造中的“拓砖坯”项目。

我与杨老师沟通后,周一的塑形课上,他突发奇想,借用装墨锭的木盒子作为砖坯模,让孩子们用陶泥来做“砖”。

杨老师自身曾在儿时参与过盖房子的整个过程,作为一名实干的艺术家,他把如何制砖的内容,融进一个故事里,讲给了孩子。

然后,且看孩子们如何用陶砖“砌墙”。

带镂空花纹的直墙
曲面墙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画下来自己心目中的梦想小屋,看看我们要盖一座什么样的小房子。

摔砖坯

第一节主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将上学期内容简单进行回顾,然后着重点放在了人类最初的房子之上。

为何?因着要清晰我们自己建造的房子呀。基于我们劳动的人数总是少于10人,又有上述几点需要考虑的内容,那这样一来,确实会更贴近原始人所建造的房屋。

三年级的孩子也将将睁开双眼来看世界,与最初的人类状态相差无二,我认为这也是个极好的选择。

不过最终的结果如何,那肯定是待竣工之时再来揭晓。

人类最初的房子

真正动手盖房子之前,所有的材料都是需要提前准备好的。而砖头(土砖)是北方传统民居非常常见的建筑材料,这也是我们选择摔砖坯的原因之一。

说到土砖,那第一步便是要寻找合适的泥土。

何为“合适”呢?

我们地处豫中,所在地区大多为黄土地,《禹贡》中写到此地“厥田惟中上”,也就是作为田地来讲,排九等中的第四等。(《禹贡》中把田地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等)

这是根据适合种植作物的程度来划分的,那至于是否适合用来做砖,答案是否定的。黄土土质较为疏松,而做砖的话需要具备一定的粘性才好。

询问了学校的张师傅,他说我们这儿除了沙土,不少地方有“煤土”,就是原先用来加到煤炭里制煤球用的土,它具有一定的粘性,可以使煤球更易成型,并且也会延长煤的燃烧时间,人们也会选择用这种土来制砖盖房。

我们的实干艺术家杨老师告诉我,校园内就有这种土,他曾带上届三年级学生挖来制过砖坯。

颜色偏红一些的“煤土”

得知消息后,我俩简单碰了下版块的框架计划,杨老师便开着拉风的三轮车带着孩子们去挖土啦。

孩子们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如何辨认红色的煤土,然后“寻找胶泥(煤土)像寻找金子那样努力”,紧接着挖、装、搬、倒、推、卸一条龙,把挖来的土运到了附近的路面上,开始下一步工作。

人虽小,活儿照样干得有模有样

原材料准备就绪,现在就要开始进一步加工了。这些土,里面大大小小很多土块儿,直接和泥难度很大。所以需要想办法去除土块,至少也要“大化小”。

一开始并没有工具,怎么办呢?看同学们如何来做。

或踩,或砸,或磕,有的是办法

只是,这样效率太低,努力了好久依然是土块满地。

这时,一个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夯出现了。同学们自发成组,先把土块捡到一起,然后合作用夯来夯土。

专不专业看姿势
劳动号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接下来,把土堆到一起去,蓄水泡着,泡透了再和泥。

卸完土之后,合力堆土堆


蓄满水的土堆“像婴儿的浴缸”

经历了上午的奋战,下午再来时,就可以开始和泥啦~

手不好和,干脆用脚和泥吧~

好开心,踩呀踩,和呀和~

泥一和好,重头戏——摔砖坯终于要来了。

做就做呗,为何谓之“摔”呢?里面可是大有讲究的,且往下看。

首先,砖坯模子是前几届留下来的,可以直接用。在这里,我必须对前几届的前辈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取适量的泥土——放进砖坯模子——表面刮平整——倒出来(脱模),这大约就是做砖坯的整个过程。

开始时,同学们就是按照上面的过程去做的,不过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好像有点不太对
毕竟砖坯模子是长这样的…

那到底是哪儿出问题了呢?

在张师傅和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孩子们一个个都能做出漂亮的砖坯来了。关键点有几个:

1.模具每次用过都需要用细沙清洗干净,这样方便最后脱模。后来同学们完全可以“放点盐”,再“撒点孜然”,自己把握放沙子的量顺利脱模。

2.泥的软硬程度非常关键。大家都知道,和面时,如果面太软就会粘手,放点面粉多揉揉,再摔一摔,这样便不会粘手了,并且做出来的馒头也会更筋道。把泥再和一和、揉一揉,也会更容易成型。

3.最最关键的是,拿起这“筋道”的泥,对准砖坯模子使劲儿摔进去,“pia”的一下!整个模子,包括缝隙就都填满了。这就是“摔”砖坯的来历。

最后再拿起刮板或者一根细木条把多余的泥刮掉,再“撒点面粉”,拿走脱模,就完成啦✓

这样做出来的砖坯就漂亮多了。

看,这摔砖坯,它不仅是个力气活儿,同时还是个技术活儿。

是也不是?

说起来,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砖坯做一半时,有调皮的小朋友用脚踩坏了近十块。那时刚做没多久,泥还湿着,同学们虽然不舍,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炉重做了。

砖坯全部做好后,由于是摆在路边晾晒,次日有车辆经过时不小心又碾坏了十几块。这一次,砖已半干,也不能再进模重塑,感慨之后,现场的同学二话不说,就和老师一起,把完好的土砖一块块转移到了墙根处。

两次意外,同学们虽略有情绪,但更多的都是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心满意足

凯旋而归

美成一幅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一起盖房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