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干货版)

  •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最容易被误解也是最难理解的思想。假如有人一接触阿德勒思想便立即感激地说“活得更加轻松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大大误解了阿德勒。因为,如果真正理解了阿德勒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那就一定会震惊于他的严厉。

  • 人人都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并不是什么魔法,而是非常严肃的事实。你也好,其他什么人也好,都可以踏出幸福的第一步。但是,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人生最大的选择”,也即“爱”。

  • 对阿德勒来说,教育不仅是中心课题之一,更是最大的希望。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心理咨询并不被认为是“治疗”,而被看成是“再教育”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认为,心理咨询师就是教育者,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

  • 当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在哪里呢?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上司要尊重部下。“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

  • 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因为是其实不想改变,倘若说得过激一些,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杀掉。

  • 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大多是两种情况“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遭到的不幸,抑或是深恶痛绝地控诉责难自己的他人或者将自己卷入其中的社会。

  • 孩子的问题行为有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争斗、复仇、证明无能,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会“总是”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这最好地证明了“批评”这一手段在教育上没有任何效果。

  • 厌烦了争论的人或者在争论中无望获胜的人,最后选择的交流手段往往是暴力。如果老师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行为。

  •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一切都是为了支配孩子,不允许他们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掌握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 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年龄问题。

  • 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以阿德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弗洛伊德经过这场大战之后开始提倡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死本能”的“死亡驱动”;与之相反,直接在战场上做过军医的阿德勒则提出了“共同体感觉”。

  • “被动坠入的爱”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而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阿德勒所说的爱完全不同于此。他一贯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人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 爱是人生唯一的”两个人共同的课题“。爱的本质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这一威力十足的武器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 作为孩子的我们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 ”去爱的生活方式“便是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 “命中注定的爱人”根本不存在,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真相是: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 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这是继上一版《被讨厌的勇气(干货版)》,整理的《幸福的勇气》干货版。这两篇文,我认为人人都需要阅读和深刻理解的,是自我疗愈的入门级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勇气(干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