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衣服破了,补还是不补?这是个问题

贵为天子的皇帝,衣服一般是不用补的,几乎是每天都换新的,就算偶尔穿了两三次,无论如何是穿不到破的,更别提补了,但有时候也有例外,大清朝的皇帝就穿过带补丁的衣服。

清朝的皇帝都有些人格分裂,一方面相当敬业,一方面又相当奢侈。明朝的皇帝可能是遗传了朱元璋的勤俭持家,都不算奢侈,论讲排场和享受,像下江南这样的美事,还是青出于蓝的满人皇帝更在行。但是清朝的皇帝又相当的敬业,有时候也会变的相当的节俭,到了嘉庆皇帝国库已经空虚,等到乾隆一死,马上厉行节俭,为的就是省钱。

这场节约行动,一直延续到咸丰时代,因为大清的日子过得太紧巴了,钱都让前几任造个差不多了,这时候还遍地都是闹事的,洋人也来凑热闹,不光不挣钱还一个劲的往外掏钱。道光皇帝曾经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上过朝,群臣纷纷效仿,其实就是作秀。到了咸丰为了避免作秀成分,他在内衣上讲究起来。他有件杭纱的套裤,被蜡烛烧了个洞,按惯例该扔掉,但咸丰不肯,要补补再穿。于是皇帝的俭德被大臣盛赞,咸丰也得意了很久。

皇帝的命令不得不执行,过了几天裤子补好了,跟新的一样,不仔细看都看不出缝补的痕迹。这样高明的补丁是内务府交由江南织造找高明的工匠给补的。一个小窟窿,花了几百两银子。有这些银子,民间可以买一打纱裤。

皇上的节约有时也能真省钱,不过省的有点讽刺。有一次上书房的门轴坏了,按惯例内务府要换新的,毕竟这是皇上读书的地方。但是咸丰不肯,他亲自查看后表示修修就可以了。于是报修,内务府转到工部,招商承办。有了纱裤的教训,咸丰要求先报预算。工部的预算下来后,居然要五千两银子,咸丰听了大怒,他可没他老子那么好说话,马上就要讲一干人等撤职查办,工部看势头不对,马上改口说五十两就够了,刚才的五千两是笔误。咸丰帝很高兴,这一怒就省了四千九百五十两银子,划算!其实,一个门轴,就算材料好点,在民间一个工匠半天的活,连工加料也就一两银子。

做皇帝,原则上不能节省的,因为一大堆人就指着皇帝的奢侈吃饭呢,尤其是内务府,全国上下搞特供,皇上节约了,他们就没地方弄钱了,所以皇帝但凡要省钱的地方,弄下来比不省钱花的还多。

所以,帝王的俭德,补衣服这种事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能不能省钱就两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皇帝的衣服破了,补还是不补?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