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章(杨鹏校订本)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文:张慧姝
01 出生入死
当论及一个离世之人的生平经历时,通常会在名字后面跟上出生和死亡日期的介绍,前者是“出生”日期,后者是“入死”日期,这两组数字,是这个人,或者说具体一点,是这个人的有形身体生命,在世界上停留的起止时间。但是,这个人的生命确定是从“出生日期”这个点开始,在“死亡日期”这个点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吗?身体生命终结了,然而精神生命归向何处?
带着这样的问题苦苦思索的人,因此而痛苦忧愁。苏格拉底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对死亡问题痛且忧且愁的思考,正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看大海拍出浪花,浪花又回归大海,看花开花落、昼夜更替、春耕秋穑、寒尽暑往,宇宙间不同自然现象,似都在为这句话做注脚:“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
浪花回归大海之后,那朵具体的浪花形态消失了,但它归入大海,其实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花落残红满地,然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年复一年,每年同一株花树上,又会开出新的花朵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如此感叹,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生如一场寄旅,寄此身于天地之间,演今生在舞台之上。
《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有一句台词:“我把这世界不过看成一个世界,每个人必须在这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我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 走上舞台是“出生”,走下舞台是“入死”。
“入死”是针对今生舞台上的空空,此生角色的结束而言。如把今生舞台当做全部,把此生当做永生的话,那确实是“入死”了。但若,换一个角度和思维,睁开属灵的眼睛看到后台的话,那么“死亡”的那刻,还可以是回归,因为精神生命依旧存在,换了一种存在形式而已。
死亡,是肉体的死亡,精神生命的回归。究竟归向何处?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天生德于予的孔子也“累累若丧家之狗”般寻找家园。哲学与宗教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也带给人不同的启示。
02 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当死亡来临时,再去体会生的意义,这样做恐怕为时太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早一天开始设想死亡来临时的情境,早一天开始寻求生的意义,就多一份向死之时的从容与安然。
梭罗步入丛林,寻求生的意义,他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梭罗的这些诗句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成为威尔顿预备学院中,学生们秘密组织的一个诗社每次聚会时都要诵读的诗句。学生们受基廷老师的影响,为诗社起名死亡。基廷老师还带领他们在校史陈列室聆听死亡的声音,这些都在反复提醒学生们“抓住每一天”、“吸取生命的精华”、“深刻地活着”。
03 出死入生
因为有死亡,所以要积极养生,肉体生命需要延年益寿,精神生命需要感受永生,回归永恒家园。本章关键词 “摄生”,就是吸收能量以养生的意思。
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摄生”方法?杨鹏老师对于本课的讲解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老子养生学的特点是什么?|杨鹏讲道德经50章)本章中的“出生入死”,是指离开生路,进入死亡之路。老子指出了那些逆自然而行,借阴阳合和等方法企图获得神通、走向长生行为的荒谬,看似积极有为的“生生”之路,恰是“出生入死”的必死之路。
杨鹏老师说:“养生,不是按自己的野心去建设什么,而是要减少对生命自然的破坏。控制住破坏性的因素,生命就自然生长,按自己天然的本性和方向自然生长,这才是真正的长生和超越之道。 老子倡导‘无死地养生学’,就是一种不要进入死地的养生学,是不做什么的养生学,是做减法的养生学。这种养生学背后的哲学,是认为天道之自然就是最好的。”
这样的讲解超越了所有注家,也超越了杨鹏老师之前对本章的解读,同时,与老子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浑然一体。老子反复强调“为无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种思想体现在治国之中,就是君王要控制权力欲望,无为而治;体现在修身之中,就是个人要避免采用那种“假借养生而纵欲”等非自然养生之法,而提倡使用“无死地养生法”。
迫切想延年益寿,却违背自然规律,成为欲望的奴仆,因远离了天道,反到是提前进入死地。无死地的养生学,是顺应天道、自然而然、离开死地的养生学。
读懂了老子,再回过头去重读梭罗的诗:”……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那种远离尘嚣的极简生活实践,正是在为生活做减法,击溃非生命的一切,而这样做的目的,是离开死地,活得深刻,出死入生。
无死地的养生学,直达生命的本质,击溃非生命的一切,顺应天道,辅万物之自然,也辅内心之自然。顺应内心节奏而起舞的生命,才是不被辜负的生命,也是可以深刻感受、自由自然而能让创造发生的生命。
人的精神生命,从天道而来,也将最终归向天道。永恒的家园是与天道同在的家园。但若被自我的欲念控制,远离了天道,也就是进入了死地,精神生命随同肉身一同灭亡,就是“出生入死”,归入永恒黑暗之中。远离“死地”,抱守“天道”,才是“不失其所”,才能“死而不亡”,才是“出死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