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老北京》书评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家乡这座城市杨絮漫天的初夏。我坐在出租屋的床上一边拿着笔在书上做笔记,一边念着喜欢的句子。读到书上那些对北京胡同接地气的描摹与叙述,整个人都欢喜的不行。

看着书中出现的“彩色电视剧”“四处兜售报纸的小贩”“沿街收破烂的老王”……这些逐渐消失在我生活的人和物,不由得想起现在城市的车水马龙,小巷子的闭门墐户。

北京对于本书作者Michael Meyer来说正如我家乡的这座城市对于我的意义是一样的,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年的人,对这座城市必然会又爱又恨。

待久了的地方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深切的归属感,这种感觉随着瞬息万变的发展逐渐在消失。一天一天的过去,你会发现大学旁边那条曾经人声鼎沸的小吃街突然就不见了;风光路上那些叫卖的小摊被一个个冷漠的路牌和标有“前方正在施工”的提示语占领了;每次和朋友拍照凹造型当背景的老建筑也找不到了……你站在那和正在努力工作的施工机器对视,突然就感觉迷茫与不解,一面是曾经带给我们安心的归属感,一面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我们该怎么留住这其中的点点滴滴。

1997年,Michael Meyer来到北京,他说对北京的感觉,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一见钟情。那我就把这本书当作他写给北京的一封情书吧。

相较于“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老北京的最后岁月”这个书名我更喜欢封面上那几个大字“再会,老北京”。这本书之于梅英东老师来说是老北京的岁月时光,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就像和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见面谈谈心,忆苦思甜的感觉一样。

梅老师生活在北京大栅栏地区的胡同深巷中,他的工作是一名英语老师,平时和大多数中国居民一样融入市井生活。他在这里租住四合院,用公共厕所,洗公共澡堂,他在这里遇到了那个回忆和奶奶生活在胡同的时光时忍不住失态的杨先生;他的同事;收破烂的大爷;还有那个总爱叫他“小梅”给他送饺子的老寡妇,胡同里住着各种各样身份的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人,这些故事随着转型的老城,也在难恢复以往了。梅老师笔下的老北京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阻止不了时代的变迁,我们或许也可以像梅老师那样用纸张的形式把他记录下来,但是每个人心中有每个人的城,城市赋予我们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了解到梅老师接受采访时说,他的理想读者是一百年以后的读者,希望到那时的读者读到这本书时能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浓厚的历史感和亲切感。此时的我读着这本书就有一种捧读历史的感觉。

小小的四合院,院里圈住的是左邻右舍的温情;窄窄的长街小巷,承载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精气神。

前方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后面是舍不了放不下的家乡情怀,我举起手打了声打呼,头也不回地走入人海:“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会,老北京》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