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薪火孝心传-----对望婆井和寒婆岭之孝文化的感受
作者 章清志
在湖北省浠水县丁斯垱镇蒋山村有一口望婆井、一座望婆井庙、一座汪元君之神墓;在蕲春县管窑镇寒婆岭村有一个寒婆岭、一座寒婆庙、一座寒婆墓。两地婆媳的爱心与孝心故事,从宋朝开始到今天,传颂了近千年。
我一直在挖掘浠水县三祖天然禅寺文化,很早在天然八景介绍中,看到有人提到望婆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最近,天然寺林场的王仕全先生带我去蒋山村,我才深入了解到望婆井的故事,被媳妇的孝心感动得落泪;为了探究真相,我开车去蕲春寒婆岭,又被婆婆的爱心感动落泪。于是,我决定写这篇文章,以作纪念。
2019年5月22日,天然寺林场的王仕全先生带我和夫人张菊华一起去蒋山村望婆井,首先看了这口古井及其碑文记录:
望婆井碑记
宋朝仁宗年间(公元1024--1065年),包拯丞相私访查案,路过泰春山(现叫蒋家山)口渴,见一清泉,饮后觉泉水甘洌,出资修井,饮用至今。现有上千年历史了。到了宋徽宗年间(公元1102--1127年),金兵南侵,乙亥年有逃难良民婆婆白氏,媳妇汪氏,相依为命,来到这里。媳妇病重,婆婆讨饭,二人度日。这年冬天,大雪纷飞,婆婆讨饭数日未归,媳妇每日提茶到井处,望婆婆回来。后听说婆婆在雪中冻死,媳妇汪氏悲痛过度,投井而亡。后世人见媳妇汪氏这样行孝,称汪氏为元寿娘娘,称井为望婆井。后来,明太祖正宫娘娘马氏路过望婆井,被汪氏的孝心所感动,出资修建这座小廟,以纪念汪氏元寿娘娘,让孝心在泰春山上万古流芳。
2011年冬至
我看了包拯出资挖掘的望婆井、喝了甘甜的井水;看到老百姓建一间小房子把望婆井保护起来了;认真阅读了望婆井碑文;接着参观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在井旁建的望婆井廟。
走进庙里,首先看到媳妇汪氏被尊称为元寿娘娘塑像坐在大殿中间,周围是菩萨像。元寿娘娘被当地老百姓当菩萨供奉了近千年,让我深深感受到老百姓对孝道的尊重和践行。
庙里69岁的胡军安先生告诉我,他去年来到这庙里,以前庙里两人常住,现在他一人住庙。他带我们去望婆井前下方拜了元寿娘娘汪氏的墓。墓地已经建了一个盖有琉璃瓦的亭子罩着,墓碑有如下文字记载。坟墓石碑的横批:“敬思孝”。右边和左边对联分别是:“望婆芳史垂千载,古井清泉济万民”。墓碑中间大字:“勅封救刦汪元君之神墓”。墓碑右侧小文字:“该元君乃寒婆岭白老仙人之媳妇,出生於宋朝末年,时值徽宗昏庸国土沦陷,生民涂炭,该元君婆媳相依,家道贫寒,一日大雪纷飞,携茶至此候婆婆讨米归来,闻婆婆丧身途中,悲痛不已,遂投身於此井之中,以报贤媳之孝,终年三十有余。刊碑为记,敬迪后人矣”。墓碑落款文字:“1999年,普清庵主持僧古青、古诚及弟子洞根,洞华等人立”。坟墓的亭子墙壁上有红色的油漆字记录建亭日期:“2008年3月4号建”。
当地老百姓自发地出资给望婆井修建了一间屋,把水井保护起来;给水井立碑记录婆婆的爱心和媳妇的孝心;扩建了马皇后建的望婆井廟;给媳妇汪氏建坟墓立碑建一间亭子;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婆婆的生日,浠水县蒋山村的老百姓到蕲春寒婆岭纪念;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媳妇的生日,蕲春寒婆岭村的老百姓到浠水望婆井纪念,从宋朝到现在一直没有间断。
2019年5月24日,我再次来到望婆井,听望婆井廟常住师父胡军安先生介绍,按照传统习俗,他于今年三月初七去蕲春寒婆庙拜了寒婆。他说那里的老百姓一直孝敬寒婆,孝文化传播得非常普及。他这样说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当时就约蒋山村徐小群书记,伙同王仕全、胡军安、我夫人张菊华五人,我开车、胡军安带路去蕲春县寒婆岭村。
我们五人到了寒婆岭一带,随便问谁,都知道寒婆的故事。村民指路,我们很快找到寒婆岭村部。该村书记管道武先生和妇女主席徐建军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先参观了村部,看了墙上的《寒婆岭村史介绍》:
“浠水有个望婆井,蕲春有个寒婆岭”,这寒婆岭就在管窑镇寒婆岭,村以岭名。这里有“斗米树”、“寒婆墓”、“寒婆庙”,还有拾柴火为寒婆取暖的习俗,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寒婆文化现象”。
相传宋末有一年冬天,浠水泰春山的一家主人被乱兵抓走了,媳妇又挺着个大肚子要生孩子了,可家里连年饭米都没有一粒。娘没法子,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提了一个破篮子,拄了根打狗棍,下泰春山往蕲春方向讨米来了。媳妇叫婆婆不要走,婆婆叫媳妇放心,说:“一定回家过年”。
在讨米途中一个寒冷的日子,夜里又下起了大雪。只是婆婆为了多讨点米,离家走的太远了,一直讨到了管窑的土城岗,总算讨到了一斗米。在路边一棵树下休息,过一会儿走过来一位樵夫想把这棵树砍回家,用于柴火,婆婆当时就说:“这位大哥,这棵树留着给来往的过路人一个阴凉的地方休息,好不好,我这有一斗米,给你,留下这颗树吧”。就这样后人把这颗树叫“斗米树”,树下面的一个水库叫“斗米树水库”,至今还在,只是面积扩大了。
没多久,婆婆冻醒了,她想到答应过媳妇要赶回家过年,就想爬也要爬回去,结果走到凤凰山九龙岭就冻死了。人们不知她姓什么,只知她是受寒冻而死,就称她为“寒氏婆婆”。从此,人们就把九龙岭叫做“寒婆岭”。
婆婆的媳妇自婆婆外出后,每天站在塆子外边的水井旁望婆婆归来,后来听说婆婆在雪地冻死,悲痛过度,就一脚跳进了井里。从此,人们就把那口井叫望婆井。
婆婆死后,当地人给她竖了一个碑,就叫“寒氏婆婆之墓”。后来被乱兵抓走的儿子逃了回来,寻母寻到寒婆岭,人们才知道寒婆姓白,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园1006年),于是又重刻“宋赐尊仙母寒婆白老元君之墓”碑记。
寒婆是冻死的,人们很同情她:路人每经过寒婆墓时,必捡些松枝等柴薪置于坟头,以供寒婆“取暖”,这已是当地一特定习俗。此外,人们还在寒婆坟附近修了一座寒婆庙。寒婆庙、寒婆故事、寒婆习俗,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寒婆文化现象。对此文化现象,清人的《西元杂论》还以诗的形式记载下来:
坟头荒草没孤坟,每每寒天怕夕曛。
此后且教休怯冷,道旁薪火足供君。
听一听寒婆凄惨的故事,拾一束柴火以示对对寒婆的虔诚,感受一下寒婆文化的熏陶,也能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惊。
看了以上蕲春《寒婆岭村史介绍》,对比浠水望婆井碑文的介绍,细心的朋友们不难发现,在时间上和情节上出现了一点点差别,这是千年传颂过程中的细微偏差,丝毫不影响故事的真实性。
寒婆岭村拿出了一份《关于申报管窑镇寒婆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请示》,还有一份“《清.蕲州志》咸丰壬子仲冬.卷之二水利”复印件,有这样的一句文字记载:“管恕庵古塘在寒婆岭下水流里许”。充分说明最迟在清朝就出现了寒婆岭地名。根据我到两地考证,可以确定婆婆白氏和媳妇汪氏的故事,从宋朝到现在一直在两地广为流传。老百姓都是自发地口头传播,很少有文字具体记录。
参观完寒婆岭村部,村干部带我们五人参观了村文化广场,面积很大,建筑很雄伟,孝文化在建筑风格和文化长廊以及墙壁字画中到处体现出来了。这样的建筑群是一般村做不出来的,原来寒婆岭村常住人口达到六千多人。
接着,我们参观南征中学斜对面的寒婆庙,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山。首先看到寒婆的塑像座在大殿正中,周围都是菩萨像,寒婆被当地老百姓当菩萨供奉了千年。
在面对庙门左侧,就是做了房子罩着的寒婆墓。上面写着:“寒婆碑誌”。中间写着这样几个大字:“宋赐尊仙母寒婆白老元君之墓”;两侧有以下小字:“寒婆白氏仙母生于公元1006年三月初七日,祖居浠水县望婆井圣地,宋朝年代求乞流落我地羽化成仙(其殁不详),遗体卜葬於我地凤凰山座北朝南。爱刊於碑永垂不朽。创建首士等。公元二00二年重阳节立”。
在面对庙门右侧,立了两块“纪念碑”,这样记录:纪念寒婆白氏诞辰千年庆典:南征中学1000元、寒婆岭小学800元、南征卫生院600元、中心学校500元、南征粮管所500元、镇福利院400元、蕲州水利站300元、南征湖村300元、浠水望婆井250元、南征道班200元、兽医站200元、1 1超市200元、寒婆庙3500元。个人捐款:马明龙2000元、张继迎2000元、鲁晓勇1200元等等。两块石碑刻满了捐款单位和个人的名字,其中有浠水望婆井和寒婆庙,充分说明望婆井和寒婆岭孝文化在两地长期相传的影响力。
寒婆岭村妇女主席徐建军女士介绍说:当地老百姓自古以来就一直把寒婆当菩萨供,有给寒婆坟墓添柴的习俗,寒婆的故事走进了寒婆庙斜对面的南征中学学生课堂。学校通过寒婆的故事教导学生行孝。孝文化在寒婆岭村非常浓厚。
参观完寒婆岭,我们告别了寒婆岭村干部回家了。回到家里,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写着。可能是情到深处诗自来,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怎么突然写出了两首诗歌来了;
望婆井
包公掘井溢甘泉,媳望婆婆早日还。
马后生怜兴庙宇,千年薪火孝心传。
寒婆岭
千年薪火孝心传,犹忆婆婆大雪还。
喜看今朝寒岭上,花开四季艳阳天。
写完诗歌以后,一个问号突然在我的大脑里冒了出来:老百姓都在捐款或者以实际行动传颂望婆井和寒婆岭孝文化,我应该做点什么?我的孝心被唤醒了。
我要学习老百姓的善举,先把这两首诗歌立成纪念碑,坚持讲望婆井和寒婆岭故事,让大家不要忘记孝道。
我想推动望婆井和寒婆岭两地的孝文化深入交流。于是,我和夫人张菊华于5月27日早上开车去蕲春寒婆岭村,把村干部潘武谋和翁春生先生接到了浠水蒋山村,参观了望婆井、望婆庙和汪元君墓。蒋山村和寒婆岭村商量从现在开始以村的名义坚持联合开展孝文化活动。寒婆岭村在几天以后的五月初四媳妇汪氏生日,来望婆井纪念;蒋山村计划明年三月初七寒婆生日,去寒婆岭纪念。
中午,我提议请清泉诗社诗人来望婆井采风、写诗,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望婆井和寒婆岭孝文化,得到了蒋山村和清泉诗社的支持。大家都准备五月初四这天到望婆井再聚会。
望婆井和寒婆岭的孝文化传颂了千年:宋朝包拯为民出资掘井;明太祖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建庙传颂孝文化;蒋山村和寒婆岭村一直支持并携手传颂孝文化。我相信,孝心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灿烂!
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