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猾的情感》(埃亚尔.温特)

书名:《狡猾的情感》

作者:埃亚尔·温特

译者:王晓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理性和情感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极,它更像是一个光谱,情感中包含着理性思考,理性中也体现出感性情绪。
《狡猾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个大大咧咧的情感男孩,看似耿直的外表,却有着狡猾的理性。本书综合了博弈论、进化论、行为经济学、神经科学等众多学科,再结合一些生活中的案例,颠覆了我们对情感和非理性的传统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决策系统,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这本书的作者叫埃亚尔·温特,拥有以色列和德国双重国籍,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多次受邀前往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做报告或者访问;同时,作者还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主任,这个研究中心,在决策研究领域是世界最顶尖的机构之一。

《狡猾的情感》这本书里,作者对情感和理性的关系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他指出要想有效决策并不一定要理性压倒情感,相反情感和理性是一体的,情感的背后也有其理性成分。所以在拆解的过程中,我们将分成三个要点来阐述这个视角。首先,我们先了解情感也是理性的一面,对什么是理性,什么又是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我们将发现情感是如何帮助人类获得生存优势的,探寻情感为什么能让我们更容易找到配偶。最后,我们来思考情感是如何协调人类的决策的。

01 基本定义:什么是理性

先来看第一个重点,我们人类的情感中,其实也是有其理性的成分。作者在书中理性给出了三个常见定义的比较,并推荐第三个定义为其自己的主张。。

第一个定义:只要一个人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所采取的行为,能够为他带来最大的物质利益,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理性的。

这个定义的后半段,能带来最大物质利益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这个很好理解,就比如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如果能挣5元钱就绝不会只挣3元钱。但是定义的前半段,在一个人的认知范围内的,这个该怎么解释呢?

我们拿书里一个买股票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个人分析完某家公司的财报后,看涨这家公司的股票,于是购买了大量该公司的股票。但倒霉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第二天就因为金融欺诈等问题被逮捕了,受到这一负面影响,该公司的股价随即暴跌。

从结果来看,这个人的行为并没有带来最大的物质利益。但是根据定义一,这个人的行为依旧是理性的。因为他是在已有信息内,做了他认为能带来最大物质回报的行为。至于金融欺诈的行为,这是一条意外消息,他根本就不知情。

但这条定义有个问题,就是他只是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理性。但如果这个人发现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和他自身的道德产生冲突,如果一个人,他放弃物质利益,选择让心灵得到满足。那这时候,又如何能说此人是不理性的呢?

第二个定义:假如一个人在其认知范围内,选择的行为能给他带来最大益处,该行为就是理性的。

与第一个定义相比,这个定义拓宽了好处的范围。之前只把物质利益作为理性行为的考量,而现在考量的是包括心理层面的整体利益。这一定义和英国著名的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雷同。杰里米就认为,凡是能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都是善的。在这种定义下,如果遵从物质利益得到的幸福,要少于遵从道德带来的幸福,那就应该遵从道德,这样才是理性的。

我们还是以买股票为例,如果一个人认为这家公司非常值得投资,但是这家公司却是一家烟草公司。他购买这支股票能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支持烟草这种有害产品使他良心不安。如果这种内心的不安,已经大过股票上涨带来的收益,那么在定义二中,不买这支股票是更为理性的行为。

不过呢,在这里,作者又指出第二种理性的定义过于主观化了。它一旦和现实相碰撞,我们就会发现它经不起推敲。比如,某个人认为吸毒能给他带来最大的快乐,但是,我们都知道吸毒不止违法,还会危及生命,所以这显然并不是一个理性行为。

第三个定义(作者的主张):在定义二的基础上加入了进化论的思想——一个人所采取的行为,能带来最大的进化优势,那么这个行为才是理性的。

这个定义和定义二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和别人分享手中的食物。在定义二来看,这个行为是理性的,因为与别人分享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对于定义三来说,分享依旧是一种理性行为。但其原因却和定义二截然不同。在定义三来看,分享比独占能带来更多的进化优势。因为在一个以互惠原则为根基的社会中,独占意味着自私,意味着遭人排挤,生存机会就比较小。同样,在定义二来看,像太宰治这样充满美学意义的自杀是理性的,因为它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求。但在定义三来看,自杀,无疑是非理性的,毕竟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也没有意义。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具备理性,归根结底是认为理性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生存优势,如果理性不能做到这点,那理性又有何意义。毕竟对任何生物来说,生存才是第一要义。

02 基本定义:什么是情感

这里的情感,准确来说是心理情感,它和我们的生理情感是不同的。但作者指出,要想准确定义这二者是困难的。因为他们往往相互影响。听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懵,就举个很简单的情境,你就明白了。比如说,我们感觉担忧或者紧张时,心理情感会让我们引起胃部不适的生理感觉。同时,胃部不适反过来,也会呈现出一种和担忧类型的心理情感。又比如说,被人伤害或者侮辱的你,觉得一口气涌上喉咙,很愤怒,你愤怒是因为身体而引起的,还是因为被人侮辱而产生的。这二者往往相互纠葛,难以分辨。

但作者仍旧提出了两类区别,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心理情感的概念。第一种区别是:心理情感比生理感觉要来得更强烈深刻。比如,被人凌辱的疼痛经历比任何钻心的生理疼痛都让人印象深刻。第二类区别是:心理情感比生理情感更灵活可控。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或者书籍主动唤醒忧伤的情感,但生理疼痛却完全不受我们意识控制,就像我们因发烧觉得头痛,因被人殴打觉得疼痛,这是没法控制的。所以在这里作者大致总结出心理情感,相对于生理情感,它是一种相对强烈且灵活的心理状态。

03 核心观点:情感具有理想的成分,能够帮助获得生存和进化优势

那么,说完理性与情感,下面,我们将了解这本书的核心观点,那就是,情感具有理性成分。它的意思就是说,情感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进化优势。

在这部分里,我们先来看情感,是如何帮助人类获得生存优势的。这个观点很大,好像很难讲清楚。但不用怕,我们以小见大,从人类的几种常见的心理情感——愤怒,共情、自负、谦虚来切入,为你展现情感的理性。

首先,我们来看愤怒。其实愤怒,是在帮我们更容易地获得资源。

在社会性群体中,个体为了获得资源总需要与人博弈。个体如果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时,理性地维护权益往往收效甚微,相反表达愤怒这种情绪,能够让对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从而更快更好地获得资源。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排队买车票时,有人插队。这个时候如果你理智地和插队的人讲道理、提建议,那多半是无效的。但是如果你直接发火,表达对此事愤怒的情绪,甚至拉上售票处的工作人员来声讨对方,可能插队的人就会不好意思,灰溜溜地跑了。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愤怒就能够起到效果呢?并不是。作者指出,愤怒的这个情绪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的。真正的愤怒呈现的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为了惩罚侵犯者你愿意付出代价。正是这种决绝的态度,才让你在博弈中获得优势,对方明白愤怒的你,此时什么事都干得出,而一旦假装愤怒,对方就知道你现在还是理智的,就有所顾忌。

但是作者也提醒我们,虽然适度利用情感反应会令谈判者占有一定优势,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控制情感。很多时候,谈判的破裂就在于愤怒者忘记愤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达成共识的关头,心智依旧被愤怒占领。就比如看球赛时,球迷抗议裁判不公正处罚,发出嘘声和倒彩声是正常现象,给裁判施加一定的压力,做到公正执法。但如果有球迷愤怒过头了,跑到球场上闹事,就容易演变成暴力事件,甚至导致球赛临时终止,影响球员的正常发挥。

说完愤怒的理性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为什么共情与自负能提高我们的生存力。

个体想要在社会性群体中生存下来,有一个必要的技能就是识别他人的情绪。例如,一个人调侃他的同伴长得胖,如果他不能分清同伴此时是恼羞成怒,还是毫不在意,面对他的可能不是笑声而是拳头。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也就是我们说的共情。

缺乏共情,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缺失,它真正影响的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能力。自闭症的常见症状就是缺乏共情能力,他们虽然身处环境之中,但缺乏对环境的认识。他不知道如何博得别人的喜欢,也不知道分辨那些接近自己的人是怀着善心,还是有着恶意。所以自闭症患者在社会生存的能力极低。

那普通人是如何感受别人的情绪的呢?很简单,就是看别人的面孔。面孔是人们向外界传递情感状态最丰富的地方,尤其是眼睛,你盯着一个人的眼睛看仿佛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情绪。电影工业正是利用了这点,在一部电影中,导演想要表现出演员的情感时,常常会给演员的眼睛来一个大特写,看着这双眼睛,观众好似就感受了演员的悲欢离合。

和共情情感一样,能提高我们生存力的情感是自负。共情让我们识别同伴的情绪,而自负则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提高,这种情感在人类进化生存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假如有两个原始人,一个人很自负,即便过去有着很多失败的狩猎经历,他依旧觉得自己是优秀的猎人。另一个则很实事求是,多次的失败经验让他认清,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猎人。这两个人谁比较能生存下去呢?作者认为是那个自负的猎人。因为对自己高度自信,他对狩猎到食物有更高的把握,所以他就会比那个自我评价低的猎人,更愿意去行动,去尝试捕猎更多的食物。自负促进行动,而行动有益生存。

说完愤怒和自负,是不是觉得很有趣,那我们再看看谦虚的情感,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容易找到配偶。

我们都知道,动物的求偶方式千奇百怪。但像雄孔雀这种为了吸引异性而进化出了绚烂缤纷的尾巴的,却并不多见。因为对雄孔雀来说,一个又长又重的尾巴在逃跑时,绝对是一个累赘。但正是这个尾巴区分了强健和虚弱。那些有累赘的雄性就是告诉雌性,它很强,即便背着累赘,它也能逃离天敌的魔爪。这一行为就是“累赘原理”的体现。

累赘理论是以色列生物学家扎哈维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动物们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会故意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人类情感中的谦虚就体现了和“累赘原理”相同的逻辑。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挥金如土,为了追求异性一掷千金,可以彰显能力,并告诉异性自己天资聪颖,事业有成,以得到对方的青睐。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些人总会把自己有车有房,作为择偶优势向外宣传。但是作者在书中指出这种向异性的炫富行为,更多的是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富豪都是白手起家,财富的积累大都是凭借自身能力。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向异性炫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些国家的富豪多是靠继承。财富并不等同能力。所以他们就需要其他能表现自己能力的信号。此时,谦虚就是这种信号之一。对这些富豪们来说,时刻保持谦虚、不锋芒毕露似乎是将自己置于社会竞争的不利地位,但正是这种不利,就和孔雀那累赘的尾巴一样,表明他的社会地位已经很高了,没有必要再展现什么来彰显地位。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新闻说,一些欧美皇室贵族或者富豪子弟,要如同普通国民一样,照常服役和按一般人的待遇去上学和工作等,就是因为这样。他们的谦虚,不使用特权,反而给他人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就像之前的威廉王子,被誉为最低调的富二代汤珈铖等这类富有地位,却谦逊的人,更容易成为女孩心中的白马王子。

从这里,我们看出人类的愤怒、自负、谦虚这些看似情绪化、不理智的情感最后都能提高我们的生存力。愤怒让我们更容易获得资源,自负让我们勇于行动,而谦虚这种看似没有竞争力的情感,则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异性,让基因得以继续延续。

04 核心观点:情感可以协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决策

情感除了能让我们生存下来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协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决策。在这里,我们依旧以小见大,通过三种常见的情感——恐惧、从众、和报复,看这些情感是如何帮助我们获得决策优势的。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情感——恐惧,它是怎么帮我们更快决策。

关于恐惧的理性,作者有自己亲身体会。一次,作者趴在悬崖边的栏杆看下面的一场婚礼时,栏杆突然松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吓得立刻离开了栏杆。这里,恐惧的情感就帮助作者迅速决策,如果,栏杆松动时,他还计算栏杆的承受力,悬崖的高度,他可能早就摔下悬崖了。恐惧拯救了他。

那到底什么是恐惧呢?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是这么定义的:当人们觉得某种对象可能伤害自己,他就会产生逃避的冲动,这种冲动在情感的表现就是恐惧。所以避害的情感就是恐惧。

恐惧这种情感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演化出的本能,目的就是帮助人类在危急情况下快速决策,有更多的时间逃得性命。面对剑齿虎,我们的祖先,也就是原始人不会傻愣愣地站在那,评估自己有多大概率能战胜它,这样做的话。原始人都已经死了,基因都不会遗传下来,正确的做法是响应恐惧的情感,赶快逃命。

和恐惧一样,从众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决策。只不过恐惧激发的是逃避,而从众却可以帮助人类在复杂环境中迅速找到捷径。

从众是一种集体情感。人们受到外界的影响,涌现一种要符合社会预期的心理,这就是从众心。人们对从众的认识多出于负面。觉得没有理性、缺乏自信的人才会从众。但从众的真实原因却存在理性一面,它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直接有效的达成目的。比如你是一位男士,来到一个完全封闭的国度,这里的语言文字图像你都很陌生,当站在厕所前,你该如何找到男厕所呢?正确的做法是,你应该等一下,看之后的人进哪边。比如后面来了一个男士,进了左边,那你就知道左边是男厕。此时,你只要从众就能达成目的。

从众的另一理性作用,是能帮助个人融入到群体之中。与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使人更容易被人接受,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个人的生存能力。例如,在新几内亚的萨姆比亚人中,有一种神奇的成人礼:部落里的孩子长大后,他需要服从古老的传统,远离母亲搬到男人们的屋中。在这里他将经历为期数天的入教仪式,经受殴打、羞辱、皮肤穿刺、放鼻血的考验。一旦通过,他将被整个成年男性群体认可。在此后,他将享受群体的知识、经验和保护。但如果他没有通过这些考验,就无法得到群体的帮助,在部落里难以生存。

所以说,从萨姆比亚人的从众心理中,我们看出,临近成年的孩子们那些看似不理性、屈从权威的从众,其实正是它理性所在。因为只有被整个群体认同,他们才有可能生存甚至变强。

那么,说完恐惧和从众,我们最后来看报复是如何帮助我们在博弈中更有效的决策的。

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其实我们无时不是在与他人博弈。如果说,我们在博弈中输了。那么此时,报复的这种情感,它的理性之处,在于决不能让自己看起来像软蛋。因为生活中面对的决策,多数都是重复博弈,我们每次博弈对象都是重复的那些人。一旦这些人觉得你被占便宜后,会忍气吞声,那么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就会不断地占你便宜。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你就要报复回去,即便是他向你保证他不再占你便宜,你依旧要报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他知道占你便宜的代价。

我们举一个例子,看报复情感是如何有其理性的一面的。历史上因为没有一个有公信力的法律去调节民间纠纷,所以私下报复就很盛行。其中尤以两汉时期特别严重。比如汉桓帝时期的名臣阳球,他就因为有个郡吏侮辱自己的母亲,就找了一群人合伙杀了那人全家。他因为这件事出了名,并被举为孝廉。同样的还有,后世知名的夏侯惇,他少年时期就因为年轻气盛,将一个侮辱他老师的人杀害。这些报复行为,在现代来看未免太过酷烈,但对那个视荣誉为生命的时代,如果面对辱母辱师之仇而不报,他们将被整个士大夫阶层排斥,难以立足,就更不用说实现人生抱负了。所以,报复行为对他们而言无疑是理性。因为它让能让我们的敌人心生忌惮。

好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恐惧、从众、和报复这三种情感,看似不理性。实质上,它对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大有益处,例如,恐惧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能迅速做出最有利的判断。从众让我们能在与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使人更容易被人接受,提高生存能力。最后,报复能与我们博弈的人知道得罪我们的下场,从而不敢轻易占便宜。

总结

首先,作者说到了,什么是理性,什么又是情感。作者指出能给个体带来最大进化优势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而情感,虽然将心理情感从生理情感中剥离出来会很困难,但作者依旧试图总结出心理情感的两个特征:强烈深刻,以及相对来说,灵活可控。

其次,本书说到了情感有理性的成分,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能帮助人类获得生存优势,这里我们列举了愤怒、自负、谦虚三种情感。愤怒让我们更容易获得资源,自负让我们勇于行动,而谦虚这种看似没有竞争力的情感,则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异性,让基因得以继续延续。另一方面,它协助人类更好更快的决策。这里我们可以从恐惧、从众、报复等情感看出,例如恐惧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能迅速做出最有利的判断。从众让我们能在与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使人更容易被人接受,提高生存能力。最后,报复能与我们博弈的人知道得罪我们的下场,从而不敢轻易占便宜。

最后,情感看似无意识但蕴含了理性的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是数万年来,人类面对复杂环境进化出来的本能。它们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对外界和自身状态的心理感受,它更是一种生存机制和简化的决策机制。它帮助蒙昧的祖先从自然状态中生存下来。但现代的我们还是需要记住,这种机制毕竟是一种简单的、无意识的。我们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决策涉及到的变量也越来越繁多,如果单以情感为依据,我们就很难应对环境。正确的做法是将理性与情感融为一体,只有多情善思才能在这个世界获得最大的进化优势。

你可能感兴趣的:(《狡猾的情感》(埃亚尔.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