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公私关系(群体与个体、大群体与小群体的关系)

       任何一个群体(包括动物群体),不论大小,都存在着群体与个体、大群体与小群体的关系问题,即公私关系问题。怎样才能实现群体的和谐和凝聚力?怎样增强一个群体的生命力?怎样让群体中的个体感到安全、幸福和温暖?怎样让每个个体自觉保护群体利益并为之拼搏奋斗?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摆正公私关系,并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常识和自觉行动。

       公指一个群体。可以是班级,是学校。可以是班组,是企业。可以是部门,是单位。可以是班排,是连队。可以是家庭,是家族。可以是村(社区),是乡镇(街道)。从大处说是社会,是国家,是全人类。就大群体和小群体而言,也是一个公私关系。

        我从中医扶阳学派的“阴阳合一”之道,“天人合一”之道,“形神合一(身心合一)”之道,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道得到启发,进而得出公私合一之道。

      长期以来,无论是提倡道德的人还是私心重的人,很多人用公私对立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公私之间是对立的,不相容的。然而真正的事实却不是这样,公私(这种私是正当的个人需求之私)之间是互利的,相容的。公中有私,私中有公。​

      公为众私,脱离了公,每个人的私就失去了保障。得到群体接纳认同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前提条件,得到群体鼓励赞扬是个体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前提条件。被群体排斥和无视的个体必然缺乏安全感、幸福感,并带来恐惧感、孤独感,产生报复、仇恨、自卑等心理变态和疾病。这对于幼年和老年等弱势个体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快乐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并早日成才的理论根据,也是“老有所为,量力而为,为中得乐,融入社会”正确养老观的理论根据,也是调动每个个体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的理论根据。

       正如老子所说:“鱼不可脱于渊”。许多人成就了,发达了,做出了成绩,就认为只是他个人努力,看不到群体为其创造的条件,看不到“公”所起到的无形作用,这是一个必须纠正的严重错误。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长辈的扶持,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前人的智慧,感恩同伴的相助,感恩单位提供的平台,感恩社会的付出,感恩天地的造化。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我们受益于公,更要为公添柴。只有唤醒感恩报恩之心,才能让群体中的个体感到安全、幸福和温暖,才能形成社会和群体的强大凝聚力,才能有人类社会和群体的强大生命力。感恩报恩于父母和长辈,就是“孝”。感恩报恩于同辈,就是“悌”。感恩报恩于领导和群体,就是“忠”。感恩报恩于朋友同事,就是“义”。感恩报恩于国家,就是爱国。感恩报恩于天地造化给人类提供的生存条件,就是环保。感恩报恩于祖先,就是着眼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同样,没有私,也谈不上公,或者这种公是某种借口甚至空壳。公是每一个个体的正当需求(安全感和生存权)得以保障的基础。为公就是为了群体中全部个体的利益,或者为群体中一部分人甚至个体的利益但同时也有利于群体至少是不损害群体的利益。正如《礼记·礼运》所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老子指出:“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是损公肥私,是损公害私。不是大公无私,是为公利私。不是公而忘私,是公而得私。

      请认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自己也是群体的一分子,很多时候照顾好自己和家庭、维护自己和家庭的正当利益也是为公的表现。为公要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照顾好自己就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和牵挂,减轻了单位的责任和付出,为社会增添一名健康成员、一个和谐家庭,减少了社会的负担和义务。​

      公而私,私而公,这就是公私合一之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就是同舟共济。公私合一之道统一在什么地方,统一在“生”。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明确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德者,得也,人类中每一个人体最大的得就是当下和千秋万代的生存得到保障。楼宇烈教授指出:中国文化是生生之学,生生之道。私是为了己生,公是为了众生,没有一个个己生就没有众生,同样没有众生作为一个个体也无法生存。这就是共生共存。​

      交流、分工与合作是维持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信”是有效地进行交流、分工与合作的根本前提,也是个体(小群体)能够被群体(大群体)所接纳的根本前提。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实现社会稳定,必须从“信”上着手。教育立人,也必须从“信”上着手。种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证明:信无比重要!耍小聪明的“无信”正是人类智慧的大拙!

        这里存在一个担当问题。当公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侵犯的时候,当公的利益 需要的时候,能否站得出,顶得住,主动吃亏,甘当“傻子”,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公私观是否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老子说:“圣人后(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还提出了选人用人的必要条件,加以倡导鼓励的充分条件:“贵以身为天下,若(乃)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乃)可托天下。” “受国(邦)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邦)不祥,是谓天下王。” 为了群体能够承受屈辱和风险,才是真正的担当、群体的栋梁、社会的楷模。

       在一个群体中,总会有某些个体为了自己不惜牺牲群体的利益,并可能一时得逞。如果任其蔓延,不加扼制,就给整个群体的心态带来震动,甚至群起仿效。人们会说:别人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行,造成负面攀比。这样整个群体就衰落了,最终人人都是牺牲品,没有一个赢家。所以弘扬正气,是保持群体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基石,是必须常抓不懈的根本任务。天下兴亡,从我做好,从当下做好,从能做的事做好,绝不学走下道的,不做品头论足的抱怨者,不做隔岸观火消极遁世的局外人。才能做好转化工作,带好一片天地,才会有自己和社会的美好未来。在具体操作中还要弄清情况、注意场合、讲究方式方法,正如老子所说:“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避免好心办坏事,达不到所要的结果。


      对待谋私害公甚至侵犯了自身利益的人,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正如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小问题及时改正,就不要斤斤计较。大问题不要他坏我也对他坏,而是公正处理。只要他们受到法律或制度应有的处罚,并加以改正,就要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加歧视,让他们回归到群体中来,给他们以出路,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是老子说得好:“圣人常(恒)善救人,故(而)无弃人。”对每一个个体都不可抛弃,才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11公私关系(群体与个体、大群体与小群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