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款年入百万的收入模式,你会选哪款?

图片来自全景网

世界上的路,永远比我们看得见的要多一条。

电竞圈知名主播年薪曝光,年入千万!

YY直播成就“喊麦之王”,年入千万!

网红界鼻祖,拍出千万元一条的天价广告!

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收入,超出普通人太多倍,反而让我们丧失了对其研究的兴趣,关注点被拉到了主播、网红、游戏……这些更具娱乐性的话题中。在真正的时代主角面前,我们竟只逗留了一秒钟,便将目光挪开了。

1

互联网——解锁全新收入模式

“互联网”3个字,我们可曾真正读懂?

图片来自全景网

互联网已经踏进我们的生活不少年了,每次在机场路过书店,都能扫眼到一些杂志封面上又是哪位商界大佬手舞足蹈的画面,旁边配有大写的“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标语。我们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手机响了,低头看,是用滴滴叫的车到了,赶紧拉上行李往出口处赶。

一路上,手机忙不迭的,微信里收进来十几条未读语音,淘宝客服说你拍的东西无货,女朋友从点评上分享了3个餐厅让你选一个作为周末的去处……互联网确实改变了我们生活很多,但是在大多数人心中,互联网不过等于一个百度的搜索框加上手机里装的一堆APP。能见度在吃穿住行之内。浑然不知,它的触角早已伸及职场底部,并悄悄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收入模式。

当前主流的收入模式是在传统时代下被定义完成的。曾经那个没有被联网的时代,时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基本锁定的,我们能做的非常直线条:用时间累加价值,得到对应的收入。说白了就是劳者多得,往前可推至耕作时代。

传统收入模式:

收入=单位时间的价值*时间的长度

这款传统收入模式中,有两个变量。很少人在“时间的长度”这个变量上取胜,因为每天不吃饭睡觉也超不过24小时的总时长。收入的差异只能通过“单位时间的价值”来做文章。而“单位时间的价值”背后又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逻辑:为什么某些行业比另一些行业“值钱”?为什么一家公司里有些岗位比另一些岗位“值钱”?又推导到了最终输出价值的比较上。

投行的第一年分析师年薪可达60万,比部分生产线上的工人一辈子挣得都多,原因是投行最终交付的项目价值,比生产线交付的一些零部件价值要高出许多。

除了市场到底更看重什么价值之外,进入门槛、稀缺程度,都会影响价值走向。我们每个人都在价值的河流中力争上游。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在收入模式上,我们别无他选。

时空的拓宽是互联网开发出来的金矿,它试图将所有人联结成一张大网,我们每个人都是大网络中的一个小布点,也因此,我们的身体里被注入了媒介属性。和传统媒介一样,你身上链接的世界有多宽广,你身上聚焦的注意力有多大,大致决定了你的价值。

互联网收入模式:

收入=单位链接点的价值(价值)*链接点的数量(传播)

在互联网的收入模式中,同样有两个变量,与传统收入模式不同的是,这里的两个变量都有着极大的弹性空间。

你将自己的工作圈朋友圈掘地三尺掘出了不到200个联系人,你告诉这200人,请帮我的朋友圈第一条动态点赞,只有20个人响应;你告诉这200人,我推荐你一款特别好用的面膜,只有2个人问你如何购买。相较于拥有千万级粉丝的网红主播,随便发一条微博说今天吃了一包超好吃的方便面,就有万千留言询问是什么牌子。

你掘出了年入千万背后的秘密,也隐隐窥探出两种收入模式间着力点的不同。

2

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两款收入模式下,都可以年薪百万,也可以颗粒无收。

图片来自全景网

互联网收入模式是传统媒体收费模式的拓宽,互联网以人为媒,搭载在更丰富多样的平台之上,解锁出全新的收入模式。解锁后的世界突然涌入了纷繁嘈杂的声音:有来自电竞主播的,有来自喊麦之王的,有来自各路网红的…同时充斥着嬉笑、谩骂、吐槽、鄙夷、羡慕、膜拜……一时间噪声四起,让我们分不清东南南北。有人撸起胳膊准备冲入,有人厌恶的与之划清界限,有人趴在窗口窥视,有人站在门口却眼神迷离……原本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收入模式,也可以称为经济模式,我们却不能像先前那样冷静了。

观点一:互联网收入模式只属于想要搏出位的人。

互联网收入模式解锁初期,流量大户首先掘金成功,而流量大户注定是能强势收割注意力的人群——网红!在风口浪尖上起飞了。当电竞游戏热度一度攀升至与球类运动齐平,电竞主播顺势收割一批粉丝注意力。生活不易,喊麦之王喊出了千千万万同一阶层内人群的心声,自然迅速聚拢流量。互联网的世界,流量即价值。而金字塔尖的掘金者又吸引到了媒体的目光,媒体的声音加入,引发热论,声浪太高,真相就有点听不清了。

我们的内心困惑了,或许互联网只属于想要搏出位的人?对于我们这种腼腆的、本分的、正常的人来说,是否有重合的边界?

几年前,逻辑思维的60s语音,火了,开启了知识网红时代。Spenser,一个金融“大叔”写职场,火了,顺势开了一期新媒体写作课, 699大洋的课程几天内售罄,当然他在写作课前,公众号的对外合作已经实现了人生财富自由。再往更广阔的地方看去,各路职场人士在各大Live分享平台上开疆拓土,霸占各自的山头。烘培、育儿、健身、医护、英语、唱歌、舞蹈、搞怪……不同的跑道上纷纷打响了开跑的枪声。不知不觉,身边的人也开始一个两个的加入到这场赛跑中,成为了互联网收入模式的拥护者。

我们发现互联网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曾以为的“秀场”,是我们的眼睛被太多的秀场灯光闪的迷了方向。它从未改变它的秉性,仍在最初的地方,努力用网络实现各个维度上人与人的联结:游戏维度的,职场维度的,社交维度的,购物维度的……当一个人在某一个网络维度中,可以输入自己的价值,获取注意力,他便拥有了变现能力,可以成功开启互联网收入模式。

如果有一位职场妈妈,她特别懂得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将两头都照顾的很好,这样的经验,肯定是有人想听的,甚至愿意付费来听。而恰巧市场上有合适的互联网平台,这位职场妈妈成功联结了1000位职场妈妈。互联网的收入模式在她身上便打通了。如果她输出的价值更大,联结的人群越多,她的收入也会更高。

收入=单位链接点的价值(价值)*链接点的数量(传播)

只要两个乘数不同时为0,你便有有机会开启互联网收入模式。

观点二:互联网收入模式等于躺着挣钱。

我依旧记得一个故事中的片段,一位经历了事业挫折的男人,在开了公众号之后,兴奋的给妻子拨通了电话:我马上要赚很多很多的钱了,等我还清了所有的贷款,我给你补上还债当掉的戒指。挂完电话后,他泪流满面。而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中也是同样酸楚。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用不同的形式上演。变卖房车下海创业,组建团队开发产品,在APP挂上了苹果商城的那一刻,他眼噙泪水,人生使命完成了,接下来该好好坐到沙发上,拿起一杯咖啡,享受无尽的回报。

我们发现互联网的泡沫太美,美到让我们以为只要牵手,就能走向美好的明天。但是互联网终究遵循背后的商业逻辑。理清商业逻辑最根本的要求是,我们要学会区分“有”和“有价值”是两回事儿。

逻辑思维不是因为每天发60s语音这个行为而火的,是因为60s语音的内容恰巧打中了很多人的需求。Spenser销售一空的在线课程不是因为他开公众号写文章了,而是因为他写的文章对这个网络中的人群确实有价值。喊麦之王不是因为他喊的多声嘶力竭而掘到金,是他的麦真的喊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有人真的需要他。是否有价值,有时候甚至和互联网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互联网的商战中,有人败在了价值,有人败在了传播。

而价值的积累,打造,提炼,都是要下苦功的。一个没有在自媒体圈中走过一遭的人直接来讲自媒体课程,怕是不能服众,在自媒体圈能走过一遭并存活下来的人,也必定是有真功夫,真功夫的背后是长久的积累,是知识的融合,是无尽的汗水。同样的,传播是一项技术活儿,也是力气活儿,有时甚至要求你有管理、营运等更高阶的知识和多年的经验作为支撑。

互联网不是投机取巧,不是天上掉馅饼,不是躺着挣钱,它只是一种有背后商业逻辑支撑的收入模式。如果我们选择了它,它便是我们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做的一份真正的工作,如不然,或许颗粒无收,或许昙花一现。

观点三:能靠互联网挣钱就不靠传统方式挣钱,因为互联网收入模式更高级。

靠互联网挣的都是大钱。谁说的?

我们发现很多退役的电竞选手投资俱乐部,很多过气的网红回归企业工作,很多曾站在互联网浪潮之巅的人,默默的回归传统收入模式中。你发现传统的收入模式下,也不乏年薪百万千万甚至过亿的人群。两款收入模式之间,到底有无高低之分?

你发现遵循市场规则的模式并无可挑剔之处,只是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适合的模式不尽相同。关键是我们能及时了解自己与哪种收入模式最匹配。

传统收入模式:

收入=单位时间的价值*时间的长度

你当前的“单位时间价值”位于什么水平?

提升的速度如何?

可以在公司内部实现提升吗?

可以在公司外部实现提升吗?

互联网收入模式:

收入=单位链接点的价值(价值)*链接点的总数(传播)

在你选定的某个互联网维度之下,你的链接点数现状如何?

你预见的链接点的提升速度?你在拓展链接点上的能力如何?进步空间多大?有何计划?

你的价值是什么?价值的走势?

我们发现在两款收入模式背后,都体现了“价值”的因素,但是同样的一份“价值”,在两种收入模式下可能会出现价值的偏差。你是一位米其林餐厅的主厨,在米其林餐厅,你享有最高荣誉与价值。

但是当你在互联网上输出自己餐饮方面的价值时,你发现效果不如你所想,可能一些做大众菜的厨师揽货了更多的受众,可能一些做菜水平一般但是总是能将做菜和人生哲理结合在一起的厨师,颇受众人喜爱。你的价值将由市场决定,也由不同的平台影响,当无数的竞争者涌入,你的价值也会随其他人的到来波动。

不管我们对互联网下的收入模式持什么样的观点,它只是静静的守在那里,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去链接更多维度,更大群体,同时,大大方方的将选择的权利交到我们每一个手中。

3

在你心中的是一条路,还是一张地图

世界上的路,永远比我们看的见的要多一条。

两款收入模式之间有着转换接口,有些人群的工作性质,很容易找到两款收入模式之间的转换接口。一个厨子在馆子里做厨子,还是在APP平台上做厨子,每天的工作内容是类似的,但是收入可能大不相同,通过2个公式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倾向,了解自己更应该置身于哪一边的战场,或者是两边兼顾?

有些人群的工作性质,很难直接找到转换接口,需要一个转换插头。我们总以为自己的价值等于已经变现的那一部分工资,几十年工作与生活沉淀下的我们,冰山下又藏匿着怎样的价值?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但对内心自由的你,何尝不是最好的舞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2款年入百万的收入模式,你会选哪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