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故事之三:护卫国民党军事参议院顺利还都南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漫长艰苦抗战,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那一刻,陪都重庆军民倾城出动,万人空巷,一片欢庆的海洋,真可谓:"万家爆竹通霄,人类祥光乍晓"……

重庆军民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

庆祝之余,那些自1937年11月初,即在南京沦陷前一个月,才匆忙西迁山城重庆的众多国民党政府机关及军事委员会部门则开始筹划尽早还都南京。而那些位高权重、显贵名流们早等不及了,各显神通,抢先一步乘着飞机凯旋了!还有的是当了异地接收日本人资产大员,巳迫不及待地跑了发财路……

成立于1928年的国民党军事参议院虽无军事实权,但其规格极高,集中了百余名军校毕业、有理论、带过兵、打过仗的将军,可谓人才济济。抗战时期,军事参议院是国民党军事参谋大本营,对日抗战的重大战术战略智库。

我祖父张国华是在淞沪会战结束后调军训部步兵监任监员,负责编撰战时部队训练条例、军令等教材。1938年秋,应老领导,一级上将,时任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诚邀,又转调军事参议院,在军事厅先后任科员、咨议、副科长等职,一干就是八年多,经历了三任院长。

綦江东溪镇军事参议院旧址双桂园

1938年底,军事参议院为安置众多因战事调整临时闲赋的将领,躲避日军频繁空袭,把办公场所由重庆的李子坝迁到了市区往南七十多公里外的綦江东溪,一个川黟交界,山峦环抱的隐秘古镇……

1945年8月抗年胜利后,这里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一直到第二年春,仍没任何搬迁消息。常住重庆的院长、几位副院长和二厅二室(军事厅、总务厅、副官室、战略研究室)厅长主任们也陆续飞回南京了……

堂堂的军事参议院只有留守的各厅室下属科室军人和一个警卫排驻扎。据重庆市纂江区史志办资料记载,我祖父张国华时任军事厅编篡科少将副科长(当时没科长),负责日常科务。

据祖父后来回忆,那一时期,军事参议院何时还都?档案资料、工作人员及家眷何时撤离?当时均不得而知。留守的人们揣测,极有可能是军事参议院今后面临的前途尚不确定,故暂时不迁,原地不动!做为军人,当服从命令为天职。祖父与同事们仍然象战时一样,坚守在穷山僻壤一隅的岗位上……

这一情景也恰好印证了昔日军事参议院刚迁来东溪时,镌刻在双桂园石门槛左右两侧的那副楹联:乃安斯寝,莫之如京。这是当时副院长张坊上将书写的,意思是我们虽居住生活于山野之地,但心境与在都城一样。可见当年置身山隅困苦之中,军人们克尽职守也需要精神上的激励与抚慰,这也恰好用在当时人们盼望早日还都南京,且遥望无期,更需舒解心中困惑上了……

军事参议院双桂园石门槛

1946年5月底的一天,从南京军事委员会下达一份电令,大意是由我祖父张国华即刻负责,组织军事参议院由东溪搬迁南京!留守的人们久久期盼了近一年的心愿,终于尘埃落定-立即还都金陵!

军事参议院百余名军人及家眷,大量的档案资料和资产,在刚刚停战,交通破坏严重,尚未恢复正常,又缺少人力和车船工具,一路大山大江的艰难险阻情况之下,如何从一个山区小镇搬迁至一千五百多公里外的南京!?在今天,这个过程已无详细史料可查证了。

民国时靠蒸汽为动力的汽车加煤

据祖父回忆录中零星资料和当时还年幼的父辈们记叙,搬迁先是乘卡车后又转乘轮船,在特殊路段,有时还需人车分离。卡车中有用木柴和煤烧蒸汽锅炉的,需要经常加水加柴添煤,走走停停。大量的档案资料用大号弹药箱装好,由士兵专车押运。军人及家眷们集中乘车坐船。我最小的叔叔当时刚满月,出发前奶奶连夜找人编了个双层底的小竹筐,路上叔叔睡觉时放里面。历经磨难,一路巅波,大约走了二十多天,终于在6月底安全到达南京。

祖父张国华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复令,递交完成任务报告和移送清单后不久,即正式提交辞职退役申请,並于同年9月底获批准,转为预备役。同年10月2日,祖父携全家乘火车沿津浦线北上,落户于天津。

军事参议院从东溪迁返南京是爷爷晚年引以为荣的一件事,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圆满完成的一件大事!据史料考证,军事参议院回到南京后不久,军事委员会裁撤,军事参议院改为国民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

2017年夏,我在扬州大学的朋友帮助下,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到了一份祖父张国华于民国1932年(即1943年)在军事参议院的年度考核登记簿。当我翻阅着这些发黄的资料时,脑海中联想,这些珍贵考核档案极有可能就是祖父千辛万苦从东溪转运回南京的……

永远铭记先祖,时刻珍藏心中,是我们后人,一代又一代血脉相承的责任!绝不能遗忘!

你可能感兴趣的:(祖父的故事之三:护卫国民党军事参议院顺利还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