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盐茶古道17:龙岗-活着的老屋

 

汽车经过半小时盘山公路的行驶,把我从安澜带到了龙岗。

然后汽车就调头往回开走了。

再往后面走就不通公交了。

龙岗场就孤零零地悬在山顶。

这座山叫做龙岗山,是渝黔盐茶古道翻越的第二座大山。


(一)


我在龙岗场上吃午餐。

在一家小店点了二两面,店老板热情地问我需不需多煮点?

呵呵!只听说多煮点菜、多加点作料的,还没有听说多煮面的!

我表示感谢!连连说不用了!

龙岗人不错!

吃完午饭,开始到龙岗街上闲逛。

龙岗属于巴南区安澜镇,是一座不大的乡镇。

一条新街+一条老街。

新街就跟普通的乡镇无异,不过就是一条水泥路旁边修了一些贴磁砖的新房子,底楼是门面,楼上住人那种。

但老街令我眼前一亮。

虽然不是青石板路面,但两旁的老屋却是干货。

其中一座更是惊艳,上下三层,造型独特,白墙木柱,典型的川斗屋。

“漂亮老屋!”

它安静地站在那里,仿佛一位混迹凡尘的佳人!

一只白猫端坐在二楼的窗子上,神态优雅地望着我,仿佛一只猫精灵,与整幢房子浑然一体。

一幢活着的老房子。


(二)


我围着这幢漂亮老屋拍了不少照片。

一位老婆婆正站在老屋旁边溜达。

见我在这里拍来拍去,就问我是不是记者?

“这个拍来是要上630(重庆一款很火的新闻栏目,每天晚上6:30分播出)吗?”

我说不是。

以前在拍照过程中,经常遇到这个问题。重庆老百姓好像对这个节目认知度挺高,但人家是电视台,扛得是摄像机,而我拿的是照相机。

完全不一样好不好?

经过交谈,得知婆婆姓黄,今年68岁。

她家就在老屋边上一幢新房子里。

这幢房子是她女儿十几年前化了几千元买的,当时是老川斗房子,后来改造后自己住,当然就变成了普通农村砖房。她家左边就是那幢漂亮老屋,右边则是4幢年久失修的老屋。但陈婆婆说那4幢老屋已在去年被人化了十几万元买了,估计不久就要拆掉重建。

她家门前这条路,以前是石板路,现在已是水泥路。直通往场外的一座山岗。而这条路就是以前的盐茶古道。马帮就是从山下的安澜上来,来到位于山顶的龙岗场的。

她家对面是一幢已垮掉一半的老房子。

只剩下半边屋顶和空空的木柱,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残喘着。

“去年都还是好好的,今年上半年一场暴雨后就垮了大半!”黄婆婆说。

这里的老屋正在快速消失。

恐怕我下次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老屋了!

交谈还得知,黄婆婆说她的一位亲戚在大来山树屋那边上班。

“那里是龙岗场的顶山村,那些森林中的树屋很有特色。但是太贵了,我们根本住不起。不过,你可以去看看。”

也许吧。


(三)


我在老街拍照时,见一户人家卷帘门半拉着,里面有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里面。

于是我假装上前问路,开始攀谈起来。

老人叫徐荣新,今年81岁。

由于双脚有点瘫痪,他只能坐在床上,他家里除了摆了两张床,其余都是生活用品,满满地塞了一屋,连床下都摆满了,显得非常拥挤。

他说他从小就在这个龙岗场长大,在他记忆中,龙岗场以前小得多,现在已经新修了很多房子,但门前这条老街还基本是原样,有几幢房子已经上百年了,包括我给他说的那幢“漂亮老屋”。

谈到马帮,老徐说解放前,他十岁左右的时候,这里还有很多马帮经过,一天大约有几拨人经过,每队大约十几人。牵着马,驮着各种生活物资,还有一些用尖背篼背盐的“背二哥”。

“但他们并不是走门前这条路,而是走的坡下面的一条路。解放后,基本就看不到了。那时,场上还有客栈,现在早就拆个了……”

现在老徐和老伴两个人住在这里(今天老伴外出了),孩子们虽然多,但都外出打工了,或者在外安家立业,只是过年过节才回来看他们一两次。

孤独的老人……


(四)


在我给老屋拍照时。

黄婆婆走过来对我说:“你们是不是还有一个人?”

“什么人?”

“刚才有个背包的人,拿着相机也在这里拍照。”

正说着。

一个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背着一个包,拿着一个单反远远地走了过来。

呵呵!遇到同行了!

我想起我刚才从安澜乘公交车时,看见过他。

他与我是乘同一辆公交车过来的。

有点巧!

我们友好地打了一个招呼!

原来他叫“高原”(网名),来自九龙坡,自由摄影师。

然后我们就开始结伴拍照。

随行过程中,得知高原比我大几岁,以前当过摩配工人,后来因为太爱好摄影,自己出来做自由摄影师,平时给人拍艺术人像,有空就喜欢到重庆周边拍老房子。有时还给一些旅游杂志提供稿件。虽然赚钱不多,但过的是自己想过的生活。

居然遇见跟我经历和爱好都很相近的同行。

忽然觉得,这个世界确实很大。

你想过的生活一定有人替你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的盐茶古道17:龙岗-活着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