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难势》 第十八章 乘骥分驰

红林悟道《韩非子-难势》 第十八章 乘骥分驰

红林悟道《韩非子-难势》上一章慎到的支持者说出了“贵势”思想的服务对象,就是“中者”中等才能的人,因为绝大多数君主都是“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出了一千多个君主,但真正让人记住并建立万世功业的就那几位,这也似乎印证了慎到支持者的说法。

慎到支持者的意思是除了那几个像尧、舜一样的贤治君主外,其它的君主都是靠势治,如果按“上、中、下”智贤来分,这样的说法也许是正确的。我们暂且放下“贤势”之论,笔者先谈一下规律的力量与价值,韩非子时代是二千多年前的,而慎到的支持者所提出的说法却在二千多年后应证了,这就是规律使然。其实,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只有极少数人处于“核桃”的两端,这种结构模型自然也适用于历史中的“君主”群体,伟大的君主与昏庸残暴的君主按人数来讲处于“核桃”的两端,而“中等”才能者居于中间,人数众多。

好,我们回到“贤势”之论中,讨论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个体的特性与群体的特性能否相互代替或是代表,我想是不可能。个体的特性只能代表个体,不能代表群体,而群体的特性是由群体中大多数个体共同坚持的特质所表现出来的。慎到的支持者用个体的特性来代表群体特性是说不通的。不能因为大多数君王都是中等才能的人,就下结论认为他们是依势而治,而否定智贤的价值与作用。

慎到支持者列出君主智贤“核桃”型的人数结构,故而得出“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势治”的理论是为了中等才能君主而设的。支持者也得出了“中者”的治国之策“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从战略层面讲“抱法处势”本就是正确的治国之策,能够治理好国家,而“背法去势”自然是错误的治国之策,是不能够治理好国家。只能让国家混乱。“中者”只能依靠“抱法处势”,而不依靠自己的智贤,从个体特质的层面看这样说是对的,但从群体管理的层面看“抱法处势”本就是最高的个体智贤。

慎到的支持者讲完“中者”与“抱法处势”的思想后,接着讲道“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意思是:假如废弃权势、背离法度,专等尧、舜出现才使国家太平,这就会一千世混乱,然后才有一世太平。支持者还是用假设来说明问题,按“贤治”的说法,这样的假设是对的,“废势背法”仅依靠“贤治”,那只能等到贤人出现,而尧、舜这样的贤人千世之后才能出现,但千世之乱是包括慎到在内的贤者不愿看到的,那只能依靠“抱法处势”的“势治”才能治理国家。

有了这样的假设与结果,自然是“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意思是:掌握法度、据有权势,等待桀、纣,桀、纣出现才使国家混乱,这就会一千世太平,然后才有一世混乱。一千世的太平正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贤者所期望的,支持者心理想说,这样的结果难道你们不赞同吗?当然赞同了,一千世治一世乱,这是多好的结果呀!很可惜,这一切都是以假设为结果。

慎到的支持者在连续用假设得出美好结果后继续说“且夫治千而乱一,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犹乘骥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意思是:依此而论,太平一千世才有一世混乱,和混乱一千世才有一世太平相比,就像骑着千里马背道而驰,相去是非常远的。实事也是这样,支持者这样的假设与分析,还是想说“势治”的好处,“势治”能有一千世的太平,而“贤治”只有一世的太平,原因就是“中等”者居多,而具有尧、舜之贤者极少。

这样的结果,一下子把笔者整懵了,听起来好像是对的,这不正是法家依法治国的结果吗,也不正是韩非子所一直提倡的吗?我们要依法治国,而不能随性而治,依法不就是“抱法处势”,而随性不也属于“智贤”的范畴吗?依法治国可“治千而乱一”,而随性而治却是“治一而乱千”。你选哪一个?这就是用表相掩盖本质,迷惑对方的手法。

【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且夫治千而乱一,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犹乘骥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治世的主体。人、社会、治世不能分开讨论。没有人,社会不存在,治世无从谈,所以,治与乱,皆因人而起而存,脱离了人谈乱世与治世,显然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主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难势》 第十八章 乘骥分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