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觉醒:重新定义人生

今天听了曾晓老师和彭浩老师的直播访谈,受益良多。

01 中年人的危机

一般来说,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不断坚持奋斗的自己可能已身心疲惫,应接不暇,甚至被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搅乱了梦想。之前种种美好的生活图景在现实生活的打磨下,变得模糊不清,静心思考,是否需要调整原来的梦想?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事都有自己原以为的意义吗?是否在工作和家庭面前温柔而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论语·为政》中孔子的一段人生为学进德自述:"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文中的中年大致是不惑之年。四十不惑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迷惑了,而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棱角已经被磨得相对圆滑,变得更加稳定踏实,在迷惑面前更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主见。

02 生活中的每件事不一定都有意义

不少人在困境和艰难中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人会迷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有人坚信生活的意义就是追求幸福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也有人认为人生未必有什么意义。

叔本华和尼采两位哲学家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人生创造出有意义的过程。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周国平解释说,人生虽然没有意义,但是追求人生意义的这个过程,对我们人生而言却是有意义的。

漫漫人生路,想让每件事都有意义,是不容易的。我们可能一生也寻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但是,就像曾老师所说,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我希望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活得很有趣

03 承认是内在强大的力量

彭老师举例说,30岁之前,会买各种衣服来装扮自己,会注重目标的实现,在乎外界的认可。40岁时,可能不那么爱买衣服了,不是因为觉得老了不讲究了,而是不需要用衣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了。又如,30岁之前,自卑的我可能会叛逆地反应“你凭什么看不起我”,而40岁的我淡定地说“凭什么非让你看得起”,此时这句话里没有了之前的自卑而是多了内心对自己的承认和认可,这种力量是年轻时不容易看到的力量源泉。

又如,有些人对父母教育子女方式不认可,不满意,但是试想,如果将不满意的父亲或母亲换成另外一个你满意的人,你肯定不换,一定会认为自己原生的父母亲才最好。接纳让自己不再和自己斗争,不再抱怨父母,而是由内向外找到生命力的真正源泉。当自己变了,世界就变了。当孩子希望父母说“对不起”时,父母同样希望听到孩子的心声“我原谅你”。

记得曾晓老师说过,要把人和事分开,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可能有限,甚至行为不妥,但他们都是最爱我们的人。

04 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力

我们人生中总是面临着各种选择,人生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人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要直面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勇敢地承担责任。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说着各种正能量和负能量的话,我们可以选择把哪些话放在心上,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把正能量的话放在心上,是对自己的持续激励和祝福,如果负能量的话念念不忘,就会影响自己的状态,久而久之影响思维方式和结果。

彭老师举例说,我想要的,我自己负责。我想要房间整齐,我不再去抱怨和要求别人来满足我的期待,而是我自己对这个期待负责,主动行动。

曾老师在回答问题时说,对于家人的指责行为,有人选择对抗,有人选择分清界限,在自己的空间自由自在。

05 我们是自己人生剧本的创造者

每个人的人生好比一次创业,只有成功时才真正知道成功的样子,做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因为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的人生像是一场戏,作为演员的自己演出之前都要先有剧本,再凭演技发挥、演绎和创造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谨小慎微,40岁的人可能活成70岁的心态;也有人年龄越大越能放开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过人云亦云的好生活,或许70岁的人可能活出40岁的心态。

好的人生没有固定标准,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也不需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小妇人》中的梅格对乔说,“我的梦想和你的不一样,不代表我的梦想不重要!” 事实上,我们都是自己人生剧本的创造者。

中年的觉醒,是要从过往的人生旅程中找到价值,培育强健的生命能量,滋养自己高贵独特的精神世界,去为自己添加未来生命的力量。

这个中年,何止是四十不惑之年,人生总在一段段的觉醒中,才能不断更新和蓄能,枯树花可开,苦尽甘会来。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觉醒:重新定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