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与黑》,心巴都纠结了


读书理应是一种乐趣,可以泛读,不必为了获得某种真知或启示而强迫自己阅读,这样会失了阅读的兴趣。

关于读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即是抱有的这种态度。但好的著作便是哪怕你只是用来消遣,也能在消遣之余从书中获得某种感召。

那是一种能让你在过往生命的某个时刻找到共鸣的感受,让你不禁对比自身,反思自身,或代入场景:“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初读《红与黑》时,我还是个少年人,那时候叛逆,不听师长“你还小,读不懂”的劝告,一意孤行。

果然,囫囵吞枣的读完,只记得于连谈了两场恋爱,最后死在了断头台上。至于他的一生到底该如何定位,心里早已没了体会。

再读《红与黑》,我选择的是后浪出品的插图珍藏版,由著名的法语翻译家罗新璋翻译,法国著名画家和记者让·保罗·昆特精心绘制的300余幅木刻画。

这本书的颜值相当的高(没错,我是个读书会看颜值的人),封面选用的是书中人物的群像图,封面纸张采用的是海王星中国红艺术纸+书脊拼接细荔枝黑色特种纸+烫黑、烫红工艺,复古典雅又精致。

书口刷了黑色,与封面的红黑色调相互呼应,封底搭配中国红的竖向腰封,扉页还有精美藏书票一枚,是我外甥女见了要撕走的程度。



时隔多年再次捧起《红与黑》,依然会有种少年时期留下的“我正面对着一座高山”的感受。犹豫再三,决定攀登。

总有些路,需要重走一次;总有些事,需要再做一遍。但路还是那条路,事还是那件事,却会因为当下心境的不同,而生出不一样的体会。

再读《红与黑》,我看到的是于连内心深处的两个矛盾体:一个要他投身军旅,在战场上建立战功;一个要他身披黑袍,去做一个收入颇丰的传教士。

这是军职与圣职的对立,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于连出生于拿破仑时代,他幻想着要像拿破仑一样投身军旅,做个能用腰间佩剑改变命运的英雄,他时刻准备着投身战斗。

然而时代风云变幻莫测,拿破仑滑铁卢一战惨遭失败,波旁王朝再度复辟,平民青年们通过个人才能改变命运的道路被封堵,想要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就只能投身教会。

这种生不逢时的挫败感,激化了于连的野心。



他一方面收拾起对拿破仑的崇拜,将对帝国的向往埋藏于内心,另一方面他发奋攻读神学,一步步得到院长的赏识,并成为大贵族的秘书。

于连无疑是优秀的。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背诵一整本拉丁文版的《圣经》,神学院的功课几乎门门第一。工作后,他的能力也极为出色,德·拉莫尔侯爵视他为助手和朋友。

于连的优秀助长了他的野心。如果穿上红色的军装,他定要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军;如果穿上黑色的教袍,他也要成为位高权重的主教。

这样具有明确目标的人,按理说应当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但于连的结局却是个悲剧。他最后死在了断头台上。

初看《红与黑》,我为于连因为两个女人而放弃生命不值,那么大好的青春年华,那么宝贵的人生,就这样拜拜断送了,多可惜。

再看《红与黑》,再看于连与两位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似乎也能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干脆的选择赴死了。



喜欢德·瑞纳夫人,似乎是于连的命中注定。德·瑞纳夫人温柔善良,对于连一视同仁,从不看轻。在她面前,于连可以像个孩子一样放下戒备和高傲,做回天真烂漫的少年人。

德·瑞纳夫人能够给予于连其他人不能给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和德·瑞纳夫人的这段感情,直至死亡,都是于连生命中的最幸福的时光。

而另一位恋人玛娣儿特小姐则截然不同,于连与她的爱情更像是斗智斗勇,两人的对手戏中随处可见理性的拉扯,谁都不甘落於下风,势要分出个胜负高低来。

但人终究是情绪动物,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是不自控的,而玛娣儿特小姐却不想于连对她流露出爱意。她讽刺于连的爱,践踏于连的自尊心,就只为了将于连牢牢掌控,狠狠拿捏。

这样的爱无疑是令人心力憔悴的,于连和玛娣儿特小姐就像两个势均力敌的爱情赌徒,都想通过对方来获得自己感情上的最大满足。



于连沉溺在这样来回拉扯的爱情拉锯战中,玛娣儿特小姐的臣服让他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事业上他也即将得到拉穆尔伯爵的封赏,他的梦寐以求(跻身上流社会出人头地,得到贵族妇女的青睐)都将得以实现。

可就德·瑞纳夫人的一封告密信终结了这一切,于连感受到了昔日恋人的背叛,那个曾经唯一温暖过他的人,如今却要亲手毁了他,于连感觉到了梦想的破灭和心碎。

于是于连带着枪潜入教堂向德·瑞纳夫人开了两枪。伤了人后于连并没有逃跑,他就想是抱了必死的心开的那两枪,所以在后来的审判中,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毫不辩白。

《红与黑》不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它只是通过讲述于连的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来展现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人民的生活现实,强烈地抨击了波旁王朝复辟后的贵族的反动,以及在教会的黑暗统治下,资产阶级新贵们的利欲熏心和粗鄙庸俗,普通劳动人民理想和现实的断层和拉扯。

司汤达通过对于连这一人物的塑造,和对其内心世界的放大来展现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映射了当时的社会青年们只有“红”与“黑”这两条捷径出人头地的社会特征,并通过对于连在梦想上的转变,来强调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



于连是个复杂的、矛盾的、具有双重人格的悲剧命运体,他有伪善的一面,也有纯真的一面。他是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形象,敢于面对人生的不公,也敢于直面自己的野心。

高尔基说过:《红与黑》的主角于连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从于连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勇气与博弈,也能看到他此生对爱的追求,最终归向了无私与奉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红与黑》,心巴都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