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睡眠1: 我们何时睡去,又何时醒来?

你有多久没听从身体的指令来决定睡眠和清醒的时间了呢?

想象一下,今天晚上,当困意袭来的那个瞬间,你就停下手中的事情,放下手机或者书本,结束喧闹或者沉默,准备上床睡觉。睡前拉上窗帘,手机调成静音,清空所有起床的闹钟,享受一夜的安眠,睡到自然醒。重复一周这样的日子,记录下你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你会惊喜的发现,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决定了你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清醒。那么,这神秘的力量是什么呢?

神秘力量之昼夜节律(生物钟)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世间万物似乎都有它的节奏。白昼黑夜循环交替,潮涨落月盈亏,我们的身体里似乎也被嵌入了一个提醒装置,倦了困了饿了,定时定期,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是因为“生物钟”的存在。这个天然的生物起搏器,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要从两个有趣的实验说起。

第一个实验发生在大约300年前(1729年),一个法国地球物流学家雅克•德梅朗在研究植物的“趋光性”生长,即植物叶片或者花朵的生长会追随太阳光的弧形轨迹而进行叶片运动。一种特别的植物引起了他的兴趣,含羞草,白天舒展夜晚闭合的一种植物,被称为“会睡觉的叶子”。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植物的叶片舒张收缩跟日出日落相关,直到德梅朗把含羞草置于了完全的黑暗中。他发现,即便是24小时的黑暗中,它虽然无法接收到任何日光或者夜晚的信号,仍然能在白天伸展、夜晚关门打烊。这意味着植物有其“内源性节奏”,也就是植物的昼夜节律。

在这200多年后,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昼夜节律,通过一项颇有勇气的实验,猛犸洞实验。1938年芝加哥大学的纳塞尼尔·克莱德曼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布鲁斯·查里森带了水、食物和行军床去了某州一个深不见光的古洞穴,猛犸洞。在不见天日的洞穴里生活了整整32天,并记录自己睡眠和清醒的时间。这个实验带来了两个重大发现,一是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他们没有随机睡觉和清醒,而是显示出了一定的睡眠规律(约15小时的清醒和9小时的睡眠);二是人自己形成的内源性昼夜节律并非24小时,而是超过了24小时(后来的80多年被证实平均是24小时15分钟)。

我们不精确的、运行时间过长的昼夜节律被日光这个强大的时间调节因子校准之后,变成了精确的24小时。24小时生物钟,就是决定了我们何时睡觉、何时清醒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猛犸洞

神秘力量之睡眠压力

另一个决定因素是睡眠压力。

清醒的时间越长,睡眠压力就越大,衡量睡眠压力的物质 — 腺苷在大脑中的积累也就越来越多。腺苷增加的后果之一就是会让我们越来越渴望睡眠,在清醒12-16个小时后,大多数人的腺苷水平都会达到峰值。

当我,我们睡着之后,大脑开始对清醒时累积的腺苷进行大扫除,在成年人经过大概8小时的睡眠之后,腺苷的清除也就完成了。第二天早上,你会发现对睡眠的渴望似乎消失了,不过清醒也是下一个腺苷分泌周期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

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生物钟和腺苷这两个决定体系并不会相互交流,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操作系统,不会结合,但会共同作用于睡眠和清醒。所以,如果被剥夺睡眠,连续24小时保持清醒,也就是熬一整夜,比如早7点到第二天7点,那么你第二天早上11点可能比前天凌晨3点要更清醒一些。这是因为清醒驱动的昼夜节律在11点达到高峰,即使腺苷积累更多,也能抵消一部分困倦感。

两大因素影响睡眠


睡眠剥夺之后的波动

早起鸟”和“夜猫子”,你是哪一种?

了解了这些,你可能会问,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节律或者腺苷分泌多少是不是会有个体差异呢?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表明,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的40%,夜型人占比约30%,剩余的30%介于两者之间偏夜型人。而决定了你是“早起鸟”和“夜猫子”的,是基因。(well,发现一切都是基因)我想我们可以不用羡慕晨型人的早睡早起,也不用苛责夜型人的懒惰,这不是他们的意识缺陷,而是他们的基因宿命。不管你是属于哪一种,只要你听从身体的指引入睡,在困意袭来时不要硬揉着着酸胀的眼睛盯着手机,也不要在清醒时继续赖在床上。一觉醒来,神清气爽,那么这样的昼夜节律就是最适合你的。

亲爱的简友们,你是早起鸟还是夜猫子呢?

愿你今夜安眠好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秘睡眠1: 我们何时睡去,又何时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