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整体 关注学情
——《背景》教学思考和设计
《背影》是中国读书人共同的国民记忆。从我们上学起,这篇文章就出现在教材里,几经删改都保留了下来,可见这篇文章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短小的篇幅,浓浓的深情,质朴的语言,都非常适合初中生。可是你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一定会说“买橘子”的场景,父亲笨拙的背影后传递的深情,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难以忘记。除此之外,还给我留下了什么,我想只有在我自己步入中年之后,才能体会中年朱自清在《背影》中回忆父亲背影时内心的心酸、悔恨和思念,这是中国人断不了的深情,却也是少年学生们无法理解的情感。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种下一颗种子。而且从现在的语文教材设计和单元设置来看,我们也不能仅仅就单篇看单篇的价值。应该要在单元整体架构下去思考单篇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价值包括文学价值,但是不止于文学价值。在单元介绍中提到“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就提示了我,这个单元几篇散文各自的特质在哪里呢?《背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也就是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它的独特之处,一是从“背影”这个小处着手去表现父子深情,二是朱自清他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因此语言典雅。又因其个人风格语言素朴、细腻而含有深情。这些独特之处也许正是他的文章多篇收入教材的原因,也是我在让学生体会深情的同时应该要着重把握的。
基于以上考虑,我左思右想后,将教学思路设计如下,作为一个尝试。在教学之后,还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出改进和反思。
小处着手 表现深情
——从《背影》学习散文写作的技巧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熟练掌握在散文中抓住情感关键句的方法。
2 通过分析父子之间情感的错位,深入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3 通过抓住题目线索,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能够欣赏出作者朱自清素朴、简净、细致又略带感伤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学生缺少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并不一定能体会到一个中年人在经历世事后对父亲的理解。所以不能强加让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忏悔。两个班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欠缺,没有仔细阅读的习惯,容易流于表面地只谈到父爱的爱。
学法建议:
1.解读课文,运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比较对照的方法。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字表露的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任务评价:
1完成预习作业和课堂活动一,课堂活动二检测目标1.
2完成课堂活动三,检测目标2.
3完成课堂活动四,检测目标3.
4 目标4贯穿在前面的活动中。
预习作业:
1了解“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与父亲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场州人”。
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文中“那年冬天”中的“那年”就是1917年)
“自清”两字出目《楚辞小居》宁廉洁直以自清?意思是廉洁正直使白己保持清白。
其宇“佩弦”,朱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 “佩弦”自警策。
2通读文章,谈谈你的初读感受。初次阅读,你读到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静下心去阅读文字,感受文字,表达情感。
3从全文中去寻找线索,推断出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一文?
设计意图:通过弄清楚我是28岁时在回忆20岁时的父亲和我的情感,来表达自己人到中年后对父亲的理解和想念。
课中学习:
1、 课堂活动一:初识父亲,感受境况
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来送别儿子的?请在文中找到表现父亲或者家庭境况的关键词,并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满院狼藉、变卖典质、亏空、惨淡、赋闲、颓唐、
归纳起来就是:中年失业、家道中落、光景惨淡、老境颓唐、
设计意图:一方面做好情感的铺垫,另一方面熟悉字词,通过这些字词去加深理解父亲对我的爱。
补充背景资料:
“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那时,朱自清在北大读预科,《朱自清年谱》(1917年冬)有如下记载: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朱鸿钧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安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至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朱鸿钩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能感受到送别时,父子之间内心的隔膜。
二、课堂活动二:深入文本、体会深情
认真阅读第四五六段:
1哪些词语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请把这些词语找出来,然后读一读,读出这些词背后的情感。
归纳:每个行为都能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爱,着重写的是“买橘子”的情节,突出父亲的“背影”。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梳理父亲的行为。也教给学生学习抓住作者看似“琐碎”,实则用心的写作方法。
2 朗读和细细品味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父亲的?
语言描写:“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重点朗读这几句话,体会父亲的爱的特点。含蓄、内敛、始终把我当成孩子
肖像描写:丧服、简陋
动作描写:走、探、攀、缩、微倾、
穿插了“我”的感受的烘托
描写细腻,语言平实没有浓墨重彩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作者多角度的写作技巧,一是感受作者在一系列白描中表现出来的深情,平实细腻的语言;i二是体会作者简净的语言特色。不着一字废话。
三、课堂活动三:认识错位,感受深情。
“我”一开始就理解父亲的爱了吗?“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做出整理。
对父亲的颓唐或许带着怜悯,本身就有父子之情——对父亲送站不乐意,暗笑父亲的“迂”;——看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爬上爬下月台时, 内心受到了感动,有了懊悔。看着父亲年老的“背影”又生出一些心酸和悲凉。但我的情绪表达是偷偷的,不让他人发现的。——事隔多年,“我”经历世事后,对父亲更多了理解和思念,还有对当年不领情的一种忏悔。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情感的错位,来体会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内心的情感。
四、课堂活动四:分析“背影”,学习技巧
作者要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全文围绕着父亲的“背影”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小处着手,本文以“背景”为中心选材,详略恰当,中心线索突出。
在“背影”这个小的入手点上,折射了深切的父爱。让读者也能够通过“背影”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引发自己的生活感受。
散文通常精致而短小,不适合洋洋洒洒无节制地叙事抒情。扣住“背影”这个小的切入点,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写好一个人,说清一件事,表达一点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技巧的梳理,帮助学生学习认识朱自清这篇散文从小处着手,表现深情的特点。并且能够学习将这种写法运用到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
五、课堂活动五:拓展阅读,
冬天
文 |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节选)
阅读《背影》《冬天》,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在表现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认识。
课后学习
学习了本文,你体会到中国父子之情的情感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也运用从小处着手、关注细节的方式,写一写你眼中的父子情或者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