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自白”

题目源自于这两天的一个热搜,原文标题是《在树洞里》。各种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特意在题目里加重了“清华贫困生”的字样。

我认真地看了原文,只想说,这真的是一篇“温暖的自白”。

作者7年前考入清华,和所有家境困难的学生一样,他的生活很拮据,但他依然精打细算,用奖学金和家教的费用,完成了学业。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克服了多少生活中的困难,而是高智商背后,他言语中流露出的那份善良的品行,宽广的胸怀。

1、身处困境,依然选择善良接纳。

作者来自安徽一个单亲家庭,进入清华后,他们家里就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

得到的奖学金,他要精打细算,分成好几份。交学杂费、伙食费、生活费,还要留出一部分购买学习用的电脑。

军训结束,同学都去买冷饮解渴,他舍不得;同学出去玩,每人要花150元,他没钱,就谎称有事去不了;进学校两年了,他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每天饭费只花10元钱,但他可以去不同的食堂吃美味。

所有这些困难,在他的言语中,只有平静地述说,没有抱怨,没有消极,仅仅只是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情。

文字之间传达的那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甚至我都会想,原来清华大学的伙食这么好啊,重点是还不贵呢。

2、心怀感恩,生活处处充满真情。

大三时他开始做家教挣钱,一开始不熟悉行情,一小时别人只给他100元辅导费,还包括帮忙接孩子。

后来他知道了,但他仍然没有涨价,虽然觉得自己被“坑”了。

他的真心,也收获了这家人的真心。

每年,他都申请学校的助学金,手续繁杂,但学校老师和资助的郭女士都给了他积极的帮助。

如今,他已经研三了,每年他都会亲手写三千到五千字的感谢信,感谢当年资助自己的企业和学校。

他把得到的一切,称为清华对自己的“偏爱”,还呼吁学弟学妹们,要发自肺腑的感谢学校,为每一个学子提供了这么丰厚的条件。

上研究生后,他的经济条件改善了,虽然还属于困难的人,但他不再申请助学金。他认为自己有赚钱能力了,助学金应该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同学。

从研一开始,他每学期拿出3200元钱,资助家乡的四个孩子上学。

他觉得上天非常眷顾他,他享受了这一切,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这个社会。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说,能考中清华和北大的孩子,不光学习能力强,他的综合素质也一定比较高,因为人的智商和情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能考入名校,自然是拥有高智商的人,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清华的那句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无论身处什么境地,从容地接纳,心怀感恩,努力奋斗。

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匹配自己的德行,他们这一代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未来当之无愧的脊梁。

在这寒冷的冬日,我想,这份 “自白”,足以温暖每一颗赤子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暖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