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经过思维模型处理过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型,这些模型是从小到大积攒、塑造的。

怎么积攒、塑造的呢?

通过我们的经历,甚至是基因。

比如,80 后、90 后模仿打电话可能还是在耳朵旁比个「六」,但是 10 后、20 后就是直接把手掌放到脸上了。

因为我们经历了座机时代,电话就是听筒连着话筒的。

而年轻一代从小见到的就是一个平板的智能手机,他们看到我们在耳朵旁比个「六」的时候,不会联想到打电话,只会觉得我们莫名其妙,因为他们没有处理「六」这个动作的模型。

比如我们的祖辈,对智能手机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长按」这种操作?

为什么刚才发微信明明选了语音,这次还是要打字?

因为他们在一接触设备的时候,就是按钮、拨杆的操作模式:

按钮按一下就会改变开关状态,不会有长按按钮的操作方式。

拨杆拨一下就会切换工作模式,不拨拨杆就保持上次的模式。

几十年的经历留下了单次操作和状态会保持的思维模式,他们难以理解长按、点击切换、滑动调节音量等操作。

所以 iPhone 一开始选择拟物化的设计,是很聪明的,把现实世界的思维模式,迁移到了数字世界

再举个例子,古时候要求女性三从四德、缠足守寡,否则就是伤风败俗,受人唾骂。

虽然都是陋习,虽然是自己受到约束,但女性也会主动的遵从,就是因为那些陋习延续了千百年,成了群体的思维模型。

以至于女性自己,都在用三从四德的模型去处理对自己和别人的评价。

限于篇幅,基因影响模型的例子就不说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分不清颜色、没有空间想象力、无法和别人共情,你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的世界观会不会和现在有所不同。

上面这几个例子都说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模型处理过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经过思维模型处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