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生命 花开清明

      古时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寒时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浸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地,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而唐朝时期,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合一。祭祖扫墓成了清明主要的习俗。

    然而选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祖,追思逝者,清明更深的含义,是告诉我们要敬畏生命,珍惜眼前。我们要知道死生亦为常态,思念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岁在己亥,时至清明。

适暮春之初,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遂欣然起行, 与一室长少俱赴先祖瑞墓,

修祭礼也,以寄先祖之荫。

     

  每览清明祭祖之景,儿时今朝皆有非同,亦已矣。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嗟夫!                                       

                                      ——己亥年三月初一清明祭祖有感而发

      在家的这几日,无意间翻出儿时清明踏春时的老照片,照片上的父辈们是那样的年轻,散发着青春洋溢的气息。回忆起儿时的清明,那是一年中除了春节外最期待的节日啊,我与几个兄弟姐妹跟着父辈们,踏春祭祖,翻山越岭,背上行囊,装上饮料和干粮,一路上欢歌笑语,时而与花草为伴,时而与鸟虫对话,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来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只当是春游了。时常在宣泄的城市和繁重的课程中徘徊的我们,看到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希望的,都是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内心的喜悦便是几日都久久不能散去。

     

      再从照片走出来,我想到父辈们日渐深陷的皱纹,两鬓也越发斑白,我不禁内心一触。人生总是有所缺憾,他们来到时,我们还未出生;他们青壮时,我们还涉世未深;当我们懂事的时候,我们却因为能力有限而懊悔;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他们却离开了。或许这就是生命传递的模式吧,谁也不能逃脱。

      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珍惜眼前。

      如今,远离家乡后我又一次踏寻儿时的路,人未变,山路未变,变的是沧桑的岁月和此刻的心境。我走了吗?其实我从未离去。有一股力量牵引我归来,或许这股力量,就是我们儿时年复一年的踏寻着这个山路,是一种永生的信念,是一种传承。

   

      走到奶奶的坟前,我的眼泪一下夺眶而出,就止不住的泉涌,仿佛此刻她正与我亲临,我们只是面对面,谁都没有先开口。她还是那样的慈祥,那样的和蔼可亲,面露善笑。这一刻,我所有的坚强和倔强都崩塌了,这是幸福的泪水,因为她拥抱过我;这亦是伤感的泪水,因为生死有界。

   

   

     

        这几年有太多的亲人离开了我们,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常常对死亡的话题讳莫如深,可一旦发生便是让我们声痛欲绝,可除了接受和面对我们别无它法。

      就在清明之后,肠癌晚期转移到肝癌,让我们永久的失去了姑父。在殡仪馆整整守了一天,这是我第一次深入的思考死亡这个话题,我时常想如果我们能直视死亡,是不是很多遗憾就不会有了呢?就在前一天,生命弥留之际他见到了所有的亲人,我不知道他还有没有别的遗憾,而就算到了此刻,依然对生命抱着最大的希望。这个世界真的很美,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眼,我们还想再轰轰烈烈的活过一回,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天。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看到世俗的冷漠,人情的冷暖。死后的尊严真的不是你我能预料到的。他是那样的安详,因为世间凡恶再与你无关。他是那样的善良,因为他未曾拖累过任何人。我无数次的想象,那种无言的伤痛,绝望、与希望。在最后一刻,他选择尊严的离开。死亡的恐惧油然而生,而生之意义却愈发的清晰了。

        未知死,焉知生之可贵。

      如果我们对死亡都能接纳、认可,试问世上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其实直面死亡也就是直面生活的姿态,我们如何生活更加美好,不枉此生。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我们通过祭祖知道寻祖归宗,从而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而更要好好的活着。或许在这个意义式微的时代,这样不懈怠的生命热情,将成为一种格外闪亮的人生指引。死亡亦是如此多情。

      直面生命,花开清明。活的有尊严,死亦有尊严。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视生命 花开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