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史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史读后感

2020-01-25 her0kings1ey

上次在刷微博的时候看了36氪发布的2019年度书单,想到自己因为微博和知乎的存在,已经很久没有完整看完过一本书,便挑了好几本有意思的书下单购买了,刚好在新家开始重新养成读书的习惯。2020年的第一个月,我读完了这几本书里的第一本——《中国历代政治史》。

这本书按时间维度列举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在每个朝代中又包含了政府组织形式、税赋制度、选拔人才制度(教育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到两百页的行文中,简略地给读者科普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到了回顾历史的制度,是为了以古鉴今,不要一味地认为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的、腐朽的,而且要尝试思考这些制度背后的原因,是否有它们的必然性。下面我简单讲讲这本书里面一些有趣的知识。

皇帝与丞相

书中在讲汉代的时候,有一段论述是,汉代的许多官名,实际上都跟一个家庭的事务息息相关。如丞相,丞和相是副的意思,古时候相实际是新郎新娘的副,是个副官的名称,实际上,丞相是皇帝的副官。在更久之前,实际上丞相就是皇帝的管家,到了后来,皇帝的疆土越来越大,丞相所管的,则不是皇帝的小家,而是皇帝的“大”家。随着时间的发展,皇权和相权在制度上有了分隔,实际上古代政权的最高负责人(也就是政府负责人),是丞相。在很多事情上,流程上如果没有丞相的认可,皇帝也不好肆意妄为。

是什么束缚住皇权呢,很多时候是世俗的观念和传统,让权力的施展不能太过失衡。皇帝要乱来,有丞相、有言官、有先皇列祖列宗的束缚。于是,部分能干的皇帝,则推动制度的变革,让相权更分散,让皇权更集中。但这中间,则又产生了许多故事。像是让皇权独断,太监来宣贯。当皇帝能力不足时,则有宦官当道。于是,则丞相一位则一分为几,唐时有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明时有内阁大学士,清时有军机大臣。其中有一定原因,是皇帝希望把权力向皇帝集中,大臣更像是皇帝的秘书和参谋。但,在历史长河中,还是有不少能力强大的人翻云覆海,成为权臣,把掌握神州大陆的权柄稳稳地拿在手中。这是后话了。

省的由来

现在我们的地方政府,行政区域大体以省来区分,省来自于古代的行省。但实际上,行省并不是行政单位。 行省制度,源于元代,当时叫行中书省,和中央的中书省对应,实际上是中央派遣官员到各地管理地方的机构,更多是为了军事管理。到了明清,行政区域名称发生了变化,但一些典籍已经把省作为地区称呼来记载。于是后面人们口口相传,则一直到今。感觉这中间的传承,有点像通假字一般,随着人们的意识而固化了下来。除非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量推动,否则根深蒂固,没有变更的可能。

赋税制度的迭代

最后讲讲赋税制度。现在我们平常打工老百姓更多感受到的是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之前还有营业税。那么,古代都有哪些税呢?首先,我们是个农业国家。农业税,在古代,主要以田税的形式存在,你有多少地,就交对应的税。这中间又有许多次计算方式、缴纳方式的变化,如用实物来交或是折算成银两来交,按照丰收程度对缴纳的额度进行折算等等。在执政者的设想中,百姓除了种田需要缴税,每年还需要为国家提供劳役、兵役等等,最初这些都是实物,后来随着社会越来越成熟,开明的君王逐渐将劳役兵役折算成金钱缴纳,甚至将所有的税赋统一计算到一个税种,并使用这些金钱,来雇佣专门的人进行设施修缮和军队驻守。不过后面的朝代又有需要钱的,又开辟了新的税种,或是将原有已被合并的税种,又单独征收,造成了人民越来越重的税负。一个朝代开始,往往都是轻赋税,到了朝代末期,或穷兵黩武或骄奢淫逸,反正老百姓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便让他们忍不住揭竿而起。

书中反复提到,会看过往的政治制度,我们不能一味地以现在的眼光要求过去,批判过去愚昧。每一个制度往往都有当时的适用性或是原因,可能是当时的人民想法和观念还没有进化足够,可能是为了平衡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但我们能从当时的制度,总结历代的贤人哲人的思考方式,拓宽我们处理问题的思路。

书是好书,值得反复翻看,并针对性地进行拓展阅读与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历代政治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