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德勒名单》——战争唤醒的良知

      《辛德勒名单》3个多小时的时间,黑白为主的画面感觉非常沉闷压抑,直到一个个镜头铺陈,看到辛德勒的不断转变:

        从纸醉金迷、一心追求财富的人,转变成一个愿意倾尽家财去换取人命。一个人为自己谋求一切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梦想实现的过程中,不应该以其他人为代价,遗憾的是,在一个以割韭菜为主要营生的生态,这看起来特别苍白无力。辛德勒能摆脱金钱的束缚,最后还把那个纯金纳粹徽章从西装上取下来,后悔道,这个也能换回至少一条人命。

        从把战争视为发财机会,到战争一结束就把所有家产分发给犹太人。很多时候,社会的危机会成为一些人的机会,虽然这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好像疫情,救活了那么多的口罩厂,无疑是讽刺的。辛德勒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发现了商机,那些搪瓷用品,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作为军需,无疑成为了刚需,所以他开始日进斗金,以至于见到辛德勒夫人的时候,他感慨战争是他成功的机缘。战争结束,德军撤退,他吩咐斯泰恩把伏特加、布匹等物资都分给工厂的工人,这时的他感觉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芒,所有人因为他的善举而生存下来,更因为他的善举而联名作证,最后还一起去祭奠,成为了一直被铭记的纳粹。

        从爱妻不被承认为辛德勒夫人,到所有人都知道那就是辛德勒夫人。男人花心基本上是古今中外的通病,尤其是在战争中,人性的堕落与放纵更加严重,辛德勒夫人来看望他的时候,遭遇到年轻漂亮的姑娘,辛德勒甚至企图夫人接受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男人(未必有钱有势),骨子里就认为女人只是附着在他们身上的藤曼,不能独自成长,甚至不能有思想,即便到了现在,还闹出三从四德培训这样的笑话。辛德勒夫人,一个在战争中保持优雅的女人,在工厂放下身段亲自操劳的人,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撂下一句话走了。辛德勒的转变在画面里很难捕捉,只是在教堂,他郑重地承诺了。这种承诺的意义在于他学会了尊重,理解了女性,应该是从犹太女人的苦难中逐步意识到的。

        从长袖善舞、跟纳粹沆瀣一气,到极力谈判甚至威胁德军官兵不得进入他的工厂。如果说观念的改变,我们每天都会有,但是落实到行动转变上,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毕竟离开舒适区尤其是去做一些有风险的事情,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一开始,辛德勒怨怼斯泰恩把他的工厂当作收容机构,把身无寸长的人都通过各种手段招收到搪瓷厂,毕竟这样会落人口实,给他带去风险。后来,他以这些犹太工人是他的人的借口,不让德军官兵伤害他们,甚至杀到集中营,用钻石贿赂军官,要回别人眼中无法理解的他的工人(一群妇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庇护。

        跟辛德勒鲜明对比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歌德,他一直随意杀戮,一直贪得无厌,一直醉生梦死,唯一有人性闪现的是他对侍女海伦的一点点眷恋,但也随着14800马克而飞灰湮灭。最终,歌德的命运是在绞刑架上结束的,作为军人,可能有的事情是他必须做的,但是抬高一寸,很多事情其实可以避免,就好像那个米兰大学的女工程师丽达,他其实采纳了她的建议,但是权威不容挑战,这是内心的极度权力膨胀还是其他的什么?

        人因为各种原因欺骗别人,但是连自己也欺骗的话,是极其可悲的。贿赂集中营军官的时候,军官收下亮晶晶的钻石,嘴里却还说觉得那些东西不该在桌上摊放着。辛德勒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在对人性的把握上,他把军官需要便携高价值资产的需求和军中关系网络重要性拿捏得十分到位,就算这样,军官仍然在灯影下吞吞吐吐,自欺欺人。社会上这样的人确实非常多,在他们心里是坚定的功利主义,在他们嘴里却说着规则法律甚至正义良知,就像灯光明灭之间的切换。

        “救了一个人就是救了全世界。”这句犹太人的名言无从考证,只不过,与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大概是异曲同工的把,我们最重要的是心存善念,只要这一束光照亮了内心,世界就不再被黑暗笼罩了。就像主人公在电影里说的:“杀戮从来不是权力,宽恕才是!”有了宽恕的认知,才能解决对立的抗拒,结成合作的文明,走出武力的丛林。

        有很多影评认为,是那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改变了奥斯卡辛德勒的想法。其实,人的想法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刺激就直接转变的,但更多的情况是逐渐转变,辛德勒在隔离区、集中营、德国军营、军官的别墅里,看到了太多的杀戮,太多的无奈和绝望。因着内心的良知,一点点转变也就开始了。默认斯泰恩用工厂的马甲救人,一块手表换取雅各夫妇的生命,安息日对拉比的安排,赔本生产无法使用的军械。。。。。。

        最终,当战争结束,所有人走出阴霾,来到阳光里,五彩斑斓的着装,喜悦的眼神,一切让人放下内心的沉重,感概:

        ——活着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战争唤醒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