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都会的课怎么上?——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

这几天,领着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没有学习时,班里很多孩子都会计算了,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完成了课后练习。

面对这样的现状,课该怎么办上呢?

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需将分子相加减。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不仅是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还要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

一、展示——暴露学生学情

基于以上认识,课堂上我迅速调整思路,既然学生都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了,我就先让学生展示其计算方法。先让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12分之1+12分之2等于多少?其余同学认真看三位同学的板演过程。

板演结束,请一位同学对三个同学的板演结果进行点评。第一位同学会计算就是计算结果12分之3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第二位和第三位同学计算完全正确。

(板演,暴露学生的学习现状;点评,引导让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要求。)

二、对比——规范书写格式

接下来我抛出问题:这三位同学的书写格式,你最喜欢谁的,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喜欢第三位同学写的,因为第三位写的过程不仅清晰,而且很简便。”

我追问:“为什么不喜欢第二种呢?”

生:“第二种方法多了一步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我们不用思考就知道1+2等于3,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错误,所以可以省略不写,直接写12分之3过程更简便。”

(通过课堂对话、思维碰撞,适时规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书写格式。)

三、问题——引领算理探究

抛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以前老师在教这节课的时候,有的学生是这样计算的, 12分之1+12分之2等于24分之三,他们把分子分母同时相加了,这样计算为什么不对?为什么要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呢?

此时,学生进入了思考状态。为什么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思维碰撞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快就有学生说:“ 12分之1的分数单位是 12分之1,它有一个这样的分数单位,12分之2的分数单位也是 12分之1,它有两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合起来就是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所以是12分之3,化简后是4分之1,而不是24分之3。”

“掌声送给她。”我即时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表示肯定,并再让两位同学复述,加深理解。

我再用图式向学生进一步展示 12分之1+12分之2的含义和算理。

学生们有了理论和图示的支撑,对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需将分子相加减的算法有了透彻的理解。

(问题,直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算理,让算法有了“灵魂”;数形结合,直击算法本质。)

四、沟通——发现知识间联系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的内在联系。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减”。我们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是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我们在做分数加减法的时候也是相同计数单位(分数单位)相加减。

(沟通,让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了共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会的知识通过展示,暴露学情;再通过对比,规范书写格式。同时经过展示对比给不会的学生提供学习时机。大部分学生不会的知识,在讨论交流、思维碰撞中逐步学会。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明白学生在哪里?学生要去哪里?学生怎么去?也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课上如何能让学生把不知道变为知道。

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都会的课怎么上?——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