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意思,却有意思的行业——修文物

      最近总有兴致去敲敲历史的边边角角,去大小博物馆转转,在书里过一把文艺瘾,到纪录片里寻找实实在在的影子,切图跟着艺术大家的镜头去探访历史的痕迹,在历史的边边角角里又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中的传承韵味与道德体会。

《我在故宫修文物》序中有一句: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壹·尊师重道

      师徒间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是赏养家糊口本事的恩人,尤其在过去的民间社会,不读书,不进学校,自由求师学习技艺而为专的人尤为看重“尊师重道”。故宫博物院里现在的老专家多为十几岁就入故宫学徒修文物的各手艺传承人。修文物的手上功夫和工程上的技术活不太一样。作为一名不专业技术人员,我细细品味这其间的差别。工程中的技术很多可以用数字和仿真软件实现,可以用公式套,师父可以告诉套路一步步去摸索。而修文物这件事不太一样。教手艺活的师父总是会:你拿这件东西练练手。练上一年两年之后再开始让接触其他部分。修文物手艺上的东西更多的让人感觉到的是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调色,黑里有红有黄……师父不会说你应该怎么做,只是到了差不多的时候再告诉你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工作了。那时候的师徒关系之间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我想起邻居爷爷是个手巧的木匠,雕刻写字做家具样样在手,之前每过些日子他的大大小小的徒弟就会上门拜访,十分讲究礼数,虽然徒弟们在现如今当木匠的少,但是对师父恩情仍感怀于心。

贰·耐着性子

      修文物不像核电干大修,大修计划一排,工期就基本确定了,耽误一天就是上千万的收益,所以大修期间通宵达旦熬着干是常事。修文物这事急不来,修钟表、铜器、字画都是慢工出细活。故宫博物院有一个特别让企业员工羡慕的规定:不准加班,加班就容易着急,着急了容易损坏文物。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我们看到博物馆里的文物多是看起来完整,然则出土时或许本就是破壁残垣或几经周转民间流落成为“破铜烂铁”,到了文物专家里头得一片片拼图似的最大限度还原,实在拼不起的地方还得掏空心思补上,顺着图案和纹理同时又要兼顾修文物的“最小干预原则”将碎片拼合,没有将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和毅力干不来这事。耐得住性子其实是一种踏实的心境。

        做科研、做设计都需要耐得住性子的人。反观周围我时常感受到自己与身边人的浮躁。所有人都被截止日期推着走,手机电话,邮件微信一条接一条,因为竞争与利益,没人人会说:这事急不来,你慢慢来。谁让有一句俗语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呢!我多想站在世界中心互换慢一点,再慢一点。     

修复前


           

修复后

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我时常惊叹古人的智慧和巧思,越是深思越觉得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留下的文化瑰宝为世震惊!修复文物让历史重现,让物质文化不朽。科学终要取代手工,科学终要占领部分非物质文化不是吗?有的是主动被征服,有的是缺乏经济支撑被动征服……舞台上表演的千古情,是现代人的欢愉还是时光流逝的惆怅呐。

马踏飞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没意思,却有意思的行业——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