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圆瞎想——昆虫小课题有感

作为一名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普通昆虫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而本学期的普通昆虫学实验课安排对我们来说是验证课本知识,认识昆虫外形及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普通昆虫学实验课开课之初老师就提出要自主设计一个感兴趣的关于昆虫的课题,按小组进行研讨,在课程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而这个汇报,就发生在今天上午。我们小组的课题是:养虫那些事儿(葱兰夜蛾)。今天上午我面对这个自己感受不到自豪感的课题,想了很多。

关于团队协作

小组共6人(4位学弟学妹+我和同学),主要分工如下:一位学弟负责饲养从学校五运采集的葱兰夜蛾幼虫并记录生长过程;一位学妹负责PPT制作;我负责讲解。关于这次团队协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交流。除了饲养葱兰夜蛾的学弟本人其他人在前几天讨论组成立之前几乎没有了解到该虫的变化,PPT我今天早上才看到,与我的讲解风格有很大差异。真可谓环环相断。所以我相当期待约个学习局的那种操作。

2.缺少时间把握者与总体领导者。从邻近几天紧急召唤到对PPT的观念不同让我认识到了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看重时间把握者及总体领导者的合理性。

关于教育

今天所有人的分享内容都没能让老师非常满意,内容多数百度且自行操作的部分也大多停留在观察昆虫生长的简单过程。由此让我想起了植物病理学老师在实验课上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如果仅仅是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东西画出来,而不了解自己画的什么东西,那你们跟小学生有什么差别?” 同样,我们今天上午各个组的分享内容,一个小学生估计也能做得不错,有的小学生甚至能够做得更好(比如说之前报道中研究苏轼的那群小学生)。同时,我通过这件事情也觉得小学的自然科学课还是蛮重要的,我们这一大堆可能在小时候没有观察过有趣自然现象的人,到现在能够保持好奇心的少之又少。话说回来,老师的出发点是希望我们设计一些哪怕很简陋的实验,验证一些昆虫有趣的习性,尽可能多动手,而非只去观察和百度。百度到的东西大家都能找得到,而思考、实践得到的东西有多珍贵相比之下就显而易见了。

关于态度

扪心自问,我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情感,这也是我从这个课题中得不到自豪感,感受不到意义和趣味的重要原因。而从全体状况来看,大家多是如此。在与室友讨论过程中,她对我说,像这种课题多数人只是想要通过它获得分数而已,而不是从中获得乐趣。我觉得自己的状态也很可怕,一方面渴望从探究知识中获得乐趣,而另一方面,在室友问我能想出什么有意思的试验时我又无话可说。这也许就是“创新”的艰辛之处吧。细心观察,夯实基础。希望能够借此打开创新的门,且永葆好奇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圆瞎想——昆虫小课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