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读书生活------《杀手天使》:战场失误改变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进程。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阳光君读过的一部英文小说,这是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当中的著名的“葛底斯堡之战”(Battle of Gettysburg)的战争历史小说《杀手天使》(The Killer Angels)。该书以小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葛底斯堡之战”的四天当中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以事件参与者的视角走入到事件当中,从而深切地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并进一步了解到事件过程当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的历史命运。

该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科幻、体育及历史小说家Michael Sharra(1928-1988)。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市(JerseyCity, New Jersey)的他1951年大学毕业以后曾经作为一名伞兵服役于美军第82空降师,其后又担任过业余拳击手和警察。1960年起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担任写作教授,并多次因教学出色而获奖。在写作生涯当中,他曾创作了七十多部短篇故事和多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小说作品,包括关于一个朝鲜战争老兵命运的小说The Broken Place(1968)、关于一个虚构出来的棒球伟人的故事For Love of the Game(1991)。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这部于1974年出版并于1975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The Pulitzer Price)的《杀手天使》。

(图1,左为Michael Sharaa,右为几本不同版本的《杀手天使》的封面)


提起“葛底斯堡之战”,还是要从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说起。

美国南北战争(又称为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部战争,发生于1861-1865年之间。

自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USA)独立建国之初起,美国各州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就持续存在着一些纷争。这些纷争包括各州与中央政府之间关于关税问题的分歧,以及是否要废除奴隶制等。

在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之前,美国的地区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新兴工、商业以及人口密度不断增长的东北部(也即现在的新英格兰,New England)地区。奴隶制在该地区被视为非法。

2、自由农民迅猛发展的西北部(现今美国的中西部),奴隶制也从未出现过。

3、以垦殖农场为主但经济衰退的上南方,奴隶制在该地区拥有合法地位。

4、棉花种植业蓬勃发展的西南方,奴隶制是当地政治、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52年,由美国著名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又称为斯托夫人)所创作的十九世纪最畅销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或者 Life Among the Lowly)横空出世了。这部反映黑奴悲惨生活并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小说一经发表,就在当时的美国乃至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并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兴起的“废奴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2,被认为影响了美国历史的斯托夫人和她的旷世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


1854年,主张保护美国北方新兴工业发展并得到广大主张废除或远离奴隶制的北方和西部人士的支持的共和党(The Republican Party,又称为Grand Old Party,简称GOP)成立后不久,就很快在美国国会、政府和最高法院当中产生起重要的影响。

1860年,反对自由贸易并温和反对南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16任总统。他的当选使的因奴隶制和广泛种植棉花而获得丰厚利润的南方各州失去了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当中的平衡地位。

随着林肯的当选,因新兴工业而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北方各州与因蓄奴和种植业大大受益的南方各州之间的矛盾和敌视不断激化,最终导致自1860年末开始,在林肯入主白宫之前,就先后有七个南方州*宣布脱离美利坚合众国,并于1861年2月4日成立了美利坚联盟国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简称CSA,又译为美利坚邦联国,历史上并未得到国际社会胡广泛承认),选举了来自密西西比州State of Mississippi)的民主党(The  Democratic Party)议员杰佛逊.戴维斯Jefferson Davis,1808-1889)**担任了首任也是唯一的一任总统,并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了政府。

1861年3月4日,林肯在正式宣布就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之后即宣布南方各州脱离美国联邦“在法律上无效”。虽然他声称无意入侵南方各州,但却宣布将以武力来维持联邦政府在南方的物业所有权。他还拒绝了南方派出代表来华盛顿谈判解决为联邦物业承担费用并与联邦政府达成和平协议的要求,并否认南方政府的合法性。

当年4月12日,南方将军皮埃尔.博雷加德Pierre Beauregard)带领南方军队向驻守在位于联盟国境内的南卡罗拉那州(State of South Carolina)查尔斯顿港的军事要塞萨姆特堡(Fort Sumter)内的北方联邦军发起炮击,并迫使其投降。此战宣告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正式爆发。

(图3,南北战争时期的交战双方,左上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旗,右上为脱离合众国联邦后成立的所谓美利坚联盟国的国旗;下为双方的势力分布图,图中深蓝和浅蓝的部分为北方废除了奴隶制的州份或领地,黄色为属于北方合众国但奴隶制仍合法的边境州份,红色和橙色部分为南方推行奴隶制的州份或领地,灰色为最早发生南北方冲突的当时还未建制的堪萨斯地区)


1861-1863年间,美国南北战争东部和西部战场East & West Theater)全面展开。而那场被称为南北战争转折点的“葛底斯堡之战”正是在1863年7月的头三天,发生在东部战场的宾夕法尼亚州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

在此之前分别于1862年12月进行的“佛雷德里克斯堡战役”(Battle of Fredericksburg)以及于1862年4-5月间进行的“钱斯勒斯维尔战役”(Battle of Chancellorsville)当中,由南方军的著名将领罗伯特.李将军(General Robert Lee)***所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Army of Northern Virginia)先后两次击败了数量远超过南方军的北方军“波多马克军团”(Army of the Potomac)。

1863年6月,士气高昂的南方军团在李将军的带领下继续向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州挺进,威胁到北方联邦的首都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的安全。

于此同时,因前期战况失利而大为光火的林肯总统撤换了在“钱斯勒斯维尔战役”中大受羞辱的“波多马克军团”司令约瑟夫.胡克Joseph Hooker)少将,改由乔治.米德George Meade)少将指挥,并命令其率领所部出击,准备与李将军率领的南方军团决一死战。

1863年6月30日,双方军队在葛底斯堡(Gettysburg)这座此前并不出名的宾州小镇不期而遇了。

(图4,这是一张在当时描绘葛底斯堡小镇地理状态的地图,位于图中央的该小镇因为其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和铁路而被形象地称为“蜘蛛Spider”)


小说《杀手天使》以1863年7月的头三天当中发生在葛底斯堡附近的战事为主线,通过描述当时事件当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经历,而向读者重新展示了“葛底斯堡之战”的真实场景。

这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有:

罗伯特.李(1807-1870)将军:时年57岁的他是南方军主力“北弗吉尼亚军团”的司令。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Commonwealth of Virginia)的他在1829年以全班(共45名学员)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军事学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就是人们常说的西点军校),并曾于1852年起在西点军校担任了三年的校长。因此,南北双方的许多军事将领都是他以前的学生或同事。他因多次率领南方军以少胜多击败北方军而名声大噪,并成为被南北双方军中将士广为尊重的一代名将。因他的年龄较大,常被周围的将士们尊称为“老人家”(Old Man)。然而,正是因为他在“葛底斯堡之战”当中错误地判断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并且错误地按照常规采用了进攻战术,才最终导致了南方军团的失败。

(图5,左为南方军团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的照片,右为绘画当中李将军统领南方军的形象)

詹姆斯.隆史崔特(James Longstreet,1821-1904)中将:时年42岁的他曾于1842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但其在军校当中的成绩并不优异(毕业时在全班56名同学中排名第54位)。出生于南卡罗莱纳州(State of South Carolina)的他是“北弗吉尼亚军团”当中少有的非弗吉尼亚籍将领。他自1861年加入南方军后,一直在李将军的带领下南征北战,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葛底斯堡之战”前,他作为李将军的最主要助手,指挥着军团当中的主力第一军(First Corps)。他因指挥出色并身先士卒而被李将军称为是自己的“老战马”(My Old War Horse)。

(图6,绘画当中的李将军与隆史崔特将军在一起讨论战况,右为隆史崔特将军的照片)

约书亚.劳伦斯.张伯伦Joshua Lawrence Chamberlain,1828-1914)上校:时年34岁的他原本是北方缅因州State of Maine)的一名教授“修辞学”(Rhetoric,又称“雄辨术”)的大学教授。内战爆发后,他自愿申请加入了北方军。他是北方军团下属的缅因州第20步兵志愿团20th Regiment of Infantry, Maine Volunteers)的团长。“盖底斯堡之战”开始之前,他向刚刚被补充到他的团队中的120名已经被解散了的前缅因州第2团(2nd Maine)中的所谓“哗变者”(Mutineers)讲话,告诉他们战斗的目的是为了“使其他人获得自由”(to set other men free),从而成功说服其中的114人愿意拿起武器,继续为北方军而战。他在7月2日的战斗中指挥出色,一战成名。

(图7,张伯伦上校的照片以及他在绘画当中带领部队冲杀的形象)

 

约翰.巴福德John Buford,1826-1863)准将:时年37岁的他出生于肯塔基州Commonwealth of Kentucky),并且是西点军校1848年级的学员之一。在“葛底斯堡之战”当中,南方军的许多将领都是他上两届的学长。开战之时,他在北方军“波多马克军团”下属的骑兵军(Calvary Corps)当中担任一名骑兵师长Division Commander)并指挥部队最早投入了战斗。

(图8,绘画当中率军策马奔腾的巴福德将军,右为他的照片)


正是以上这几个人在短短3天的“葛底斯堡之战”当中的不同表现,决定了南北两军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南北战争的进程。

以下结合历史和小说情节简单描述一下三天战斗的过程:

战斗第一天1863年7月1日,星期三。在前一天率先赶到葛底斯堡的北方军骑兵师长巴福德将军经过仔细观察地形并了解了几乎同时赶到的南方军部队的规模与番号之后,很快意识到葛底斯堡城外南方高地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的部队下马布防,依托有利的地形来迟滞南方大军,争取时间等待己方大规模的步兵部队占据城南有利的防御阵地。

7月1日上午,于前一天抵达葛底斯堡镇附近却对北方军的部署情况毫不清楚的南方军,率先向北方军发起了攻击。巴福德将军的骑兵部队虽然在人数上远少于敌军,却利用有利的地形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迟滞了敌人将近三个小时的进攻之后,终于盼来了后期赶到的军团主力步兵第1军的先头部队。

随后的战斗转为双方步兵之间的攻守之战。南方军方面,由理查德.尤尔Richard Ewell)中将指挥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第一军(First Corps)和由希尔A. P. Hill)中将指挥的第二军分别向部署在葛底斯堡城北和城西的北方军阵地发动猛攻。而防守的北方军方面,则分别是由约翰.雷诺兹John Reynolds)少将指挥的“波多马克军团”第1军(I Corps)以及由奥利弗.霍华德Oliver Howard)少将指挥的第11军(XI Corps)组成。

由于战斗开始不久,北方军的雷诺兹少将就不幸中弹身亡,他的部下阿布纳.道布尔迪Abner Doubleday)接替了指挥。经过长达几个小时的激战,北方军由于兵力不足而渐处下风,在南方军的猛攻之下不断退后,最终放弃了葛底斯堡城北和城西的阵地,退守到位于城南的高地“墓园岭”(Cemetery Hill)附近。

南方军团司令李将军非常清楚该高地对于北方军防守的重要意义,下令第一军的尤尔将军将其拿下。但尤尔将军借口部队长期行军并连续进攻后已经精疲力竭,没有执行进攻高地的命令。他的这一举动,被战争历史学家认为是错失了南方军团取得胜利的良机。

(图9,战斗第一天的双方态势图,红线代表进攻的南方军团,蓝线代表防御的北方军团)


战斗第二天1863年7月2日,星期四,南北方军团的其余部队大多已抵达战场。

北方军团的新任司令乔治.米德GeorgeMeade)利用葛底斯堡城南的高地和山丘,将自己的部队布置成为一个“钩形”的防御体系。

而南方军团方面,经过前一天的战斗之后,隆史崔特将军认为葛底士堡周边的地势对南方军团的进攻不利。于是他向李将军建议部队应该脱离战斗,绕过前方的敌人,转向敌人背后与华盛顿之间,寻找更为有利于己方的地形再与敌人决战。这一建议遭到了李将军及其手下其他将军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经过进攻,敌人已经被迫后退,这时如果放弃眼前的敌人转移,会严重影响军中将士的士气。

于是,李将军决定指挥南方军团的部队分别从敌人防线的左、右两翼发起进攻,试图用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围歼。

经过上午和下午长时间的部署与准备,南方军团终于自2日下午6时许开始了对敌人防线的左翼的进攻。

前文提到的张伯伦上校所指挥的第20缅因步兵团正是被上级布防在了整个防线的最左端的一座被称为“小圆顶”(Little Round Top)的山丘上。

战斗打响之后,接到命令要死守阵地(defend this place to the last)的张伯伦上校指挥部队凭借地形优势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由于该团的兵力原本就不足(仅有300多人),加上敌人连续进攻,人员伤亡和弹药消耗十分严重,防线被迫不断紧缩。就在该团几乎弹尽粮绝,而又面临敌人的再一次进攻的危急时刻,张伯伦上校拒绝了下属要求撤退的请求,而大胆决定全团可战斗人员上刺刀Fix bayonets),出其不意地利用地形自上而下向敌人发起了冲锋。

这次冲锋的发生是如此突然,以至于同样已经精疲力竭的敌人纷纷转身,落荒而逃,来不及逃走的则只得举手投降。战斗结束时,被抓获的南方军俘虏竟然远超过了20缅因团的人数!北方军防线左翼的威胁终于解除了。

稍晚些时候以后,南方军对北方军防线右翼的进攻也遭到失败,南方军团在第二天的战斗中最终无功而返。

(图10,战斗第二天的双方态势图)


战斗第三天1863年7月3日,星期五。在意识到经过前一天的进攻,北方军团有可能已经加强两翼的防线,而使两翼进攻更加困难之后,李将军决定孤注一掷,他命令隆史崔特将军组织一次向敌人防线中段的进攻。这次进攻将由隆史崔特所部乔治.皮科特George Pickett)将军指挥师级部队(前两天并没有参加战斗),加上希尔将军所属部队当中的另外两个师(没有参加第二天的战斗),以总共三个师的兵力发起。

这一计划立刻遭到了隆史崔特将军的反对,他认为敌人居于高地,地理位置占优,加上进攻目标的守军是由大家所熟识的北方军名将温菲尔德.汉考克Winfield Hancock)少将指挥的第2军(II Corps),这样的进攻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伤亡。他甚至以辞职相威胁,请求李将军放弃计划或者改由希尔将军指挥。

然而,固执的李将军主意已定。他坚持认为如果在进攻前先集中炮火对敌人阵地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轰击,敌方阵地大部分会被有效摧毁,这时发动迅猛的进攻必然能够冲破敌人的防线而将其拦腰斩断。之后,南方军团就可以将被切断的两翼敌军合围歼灭。他同时用恳切的口气要求隆史崔特将军协助他完成这一计划,后者最终被迫答应了他的要求。

下午3点,在经历了1个多小时集中炮击之后,南方军团三个师大约12,500人在皮科特将军的部队引导下向距离1200米远外的北方军团阵地发起了进攻(史称“皮科特冲锋” Pickett's Charge)。

由于进攻路线处于平坦地带,距离又较长,南方进攻部队遭到了来自附近高地的北方军炮火的猛烈轰击,在接近敌军阵地时又遭到守军来福枪的密集扫射。结果,进攻部队遭到沉重打击,有三分之一的人未能生还。其中担任主冲锋的皮科特师损失最为惨重,伤亡过半。全师所属3个旅的旅长全部阵亡;13个团长中也无人幸免,7人阵亡,6人受伤。

战斗结束之后,李将军面对败退下来且伤亡惨重的部队士兵,口中不断说着:“这都是我的错,这都是我的错”(It is all my fault, it is all my fault)。

一天之后,在美国独立纪念日的7月4日Independence Day),李将军在隆史崔特将军的协助下悄悄把部队撤离了葛底斯堡。

(图11,战斗第三天的双方态势图)


“葛底斯堡之战”,南北军双方投入的兵力多达15万8千余人,其中南方军团共有7万5千余人,北方军团共有8万3千余人。仅仅三天的战斗,双方的损失就达到5万人左右,其中南方军团为2万3千到2万8千余人,北方军团为2万3千余人。

参战之前,由于所属的骑兵部队远远的不知去向,使南方军团失去了在前方侦察和了解敌情及地势的眼线,以至于南方军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盲目进攻。而军团司令李将军因为前期几场战役的胜利,对自己所属部队的作战能力则是过度自信。

另外,由于前期战役的伤亡,南方军团被迫将许多师、旅级的指挥官提升到军、师级的指挥岗位,但这些指挥官在不熟悉的岗位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有效的指挥能力。

特别是在第三天进攻北方军防线中段之前,李将军在没有详细情报的前提下,仍然固执判断对方中段防守的兵力不过5000余人,同时又对除隆史崔特将军以外的自己部下的求战意志盲目乐观,而忽视了对手可能凭借有利地形大量杀伤其进攻部队的可能性,犯下了“不知己不知彼”的兵家大忌,最终导致了此战的失败,从而结束了他率部入侵北方的最后一次企图。

(图12,一幅反映“葛底斯堡之战”第三天激烈战斗场景的油画作品)


《杀手天使》这部小说,不仅对“葛底斯堡之战”的3天进程有着详尽的描述,更通过对事件当中的主要人物的对话和思考过程而表达出对于整个南北战争的起因的反思。例如书中的南方人物多次在对话中强调他们从合众国分裂出来并发动战争并不是因为要维持“奴隶制”(Slavery)而是为了争取他们所谓的“权力”(Rights);而北方人虽然有许多人并没有见过奴隶,也不清楚“奴隶制”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却相信人人应该生而平等和自由。小说中的张伯伦上校在思考南北战争目的时就有过这样几句话“美国人是为人类,自由和人民,而不是为土地而战”(theAmerican fights for mankind, for freedom;for people,not the land“。这也许就是书中人物或者是作者本人的某种理想主义的愿景吧!

该小说一经发表之后,就以其丰富和详实的故事内容,以及极富想象力的人物刻画而广受好评。除了1975年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以外,该书还成为美国包括西点军校在内的各大军事院校学员及军官候选人的必读书之一。

1993年10月8日,以该书为主要蓝本的电影《葛底斯堡》(Gettysburg)在全美发行上映。

(图13,电影《葛底斯堡》的发行海报,由左至右四个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隆史崔特将军、李将军、巴福德将军和张伯伦上校)


2005年,《杀手天使》入选《财富杂志Fortune》推荐的75本人生必读书Fortune’s 75 The Smartest Books)当中的决策类Decision-Making)之列。


后记

“葛底斯堡之战”的失利,结束了李将军试图入侵北方威胁华盛顿的最后企图,加上南方军在西部战场的不断失利,南北战争的形势逐渐转为对联盟国不利。1865年5月26日,南方军全线投降,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杀手天使》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

罗伯特.李将军:1865年1月31日,李将军升任为南方联盟国军队总司令。他曾试图推动让黑奴加入南方军队而换取人身自由的方案,但因为联盟国的逐渐败退而未能完成。1865年4月9日,在联盟国首都里士满Richmond,在弗吉尼亚州)被北方军攻陷后一周,他率部向北方军投降。战争结束后,李将军通常被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奴隶制的。1865年10月2日起,他开始担任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学院(即现今的华盛顿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的校长,此后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于战后向美国当局申请特赦,要求恢复其美国公民身份却,但他的特赦申请却被阴差阳错地耽误了。1870年10月12日,他因中风后感染肺炎而逝世,享年63岁。他被认为是美国战争历史上最受爱戴的将军(the most beloved general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war)。1975年9月5日,在美国国会通过了有关法令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President Ford)签署了该法令并恢复了李将军的美国公民身份。

詹姆斯.隆史崔特将军:“葛底斯堡之战”的失利被人们认为是他与李将军分道扬镳的开始。此后他率部加入西部战场与他的老朋友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将军对抗。1865年4月9日,他率部随李将军一起向北方军投降。战后,他加入了“共和党”,转而支持格兰特将军竞选美国第18任总统,并在其当选成为格兰特总统的内阁成员,为此他受到南方联盟国老兵的广泛批评。1868年6月,他被美国国会批准恢复了美国公民的身份。1904年1月2日,仅差6天就将度过83岁生日的他因感染肺炎而去世。他是仅有的几位参加了南北战争而又幸存到二十世纪的老将军之一。

约书亚.劳伦斯.张伯伦上校:因为在“葛底斯堡之战”第二天战斗中的优秀指挥和英勇表现,他很快被晋升为旅长。此后他参加了南北战争中的多次战役并先后六次负伤,四次受到嘉奖。战后,他因为在“小圆顶”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而获得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奖章“国会荣誉奖章”(Congressional Medal of Honor)。1866年,他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家乡缅因州的州长,此后又三次连选连任。1871年,离开政治舞台的他又回到曾经任教的母校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担任校长。在他退休之前,他在该学院教授过除数学以外几乎所有的课程。1914年6月(一说1月)他因长期遭受战争创伤的困扰而去世,享年83岁。

约翰.巴福德将军:他因为在“葛底斯堡之战”第一天的战斗中率部成功迟滞南方军团的进攻而被载入美国军事史册。此后,他继续参与了北方军驱赶南方军的战斗。1863年秋天,他的身体健康因可能感染了伤寒而每况愈下。当年12月16日,年仅37岁的他不幸离世。在他去世之前,收到了林肯总统的亲笔信,表彰在“葛底斯堡之战”头一天的杰出表现,并晋升他为少将Major General)军衔。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美读书生活------《杀手天使》:战场失误改变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