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九章人格障碍

1、精神障碍,指大脑机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障碍总称。精神障碍分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人格障碍,指明显的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性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或缺损。

人格障碍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但不属于精神病即重型精神障碍,属于非精神病性障碍。

2、精神病性障碍是出现幻觉,没有现实检验能力,自知力丧失,是没有相对稳定成熟的人格结构的。

而人格障碍,是有相对稳定的人格结构的。

(1)、人格障碍是缺乏自我反省能力,(自我感和自我同一性)

(2)、没有同理心,(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3)、行为模式远超社会规范。(社会功能受损)

3、大五人格:负情绪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大五人格测试

我做了一个大五人格测试,经过一年多整合,慢慢开始健康起来。

4、人格障碍被分成三组

A组:奇异-古怪性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此类,习惯性地怀疑别人,或者说话方式古怪难懂。

B组:戏剧化-情绪化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此类经常以夸张的方式行动,甚至会通过自杀来获取关注。

C组:焦虑-恐惧性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此类常常缺乏自信,并且有人际关系问题。

A组

5、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不信任和怀疑的模式,以至于把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的。一般会伴随抑郁症、焦虑障碍、药物滥用或精神病发作,也会损害职业功能。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理论:

一部分认为是遗传造成的。

认知理论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拥有一种潜在的信念,认为其他人都是不怀好意和欺骗性的,并且对保护自己免遭他人伤害缺乏自信。

偏执人格障碍的治疗:认知治疗的重点是提高个体在处理困难事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减少他们对其他人的恐惧和敌意。

6、分裂样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脱离社会关系、情绪表达范围受限的模式。

长期回避人际交往,缺乏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分裂样人格障碍个体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功能,尤其是在不需要频繁进行人际交流的职业中。

治疗:重点是提高来访者对自身感受到额认识,以及提高社交机能和增加社会接触。

也可以使用团体治疗。

7、分裂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对亲密关系严重不适、认知或知觉扭曲、行为古怪的模式。

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偏执或猜疑

第二类是牵连观念

第三类是古怪信念和魔幻思维

第四类是除了幻觉之外的错觉

B组:

8、边缘型人格障碍

其模式是:自我形象、心境以及人际关系不稳定,明显的冲动性;短暂解离状态;对真实或想象的被遗弃过度敏感和高度反应。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产生积极作用的心理治疗之一是辨证行为疗法。这种疗法的重点是帮助来访者获得更加现实和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适应性的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机能,以及纠正两极化思维。

认知行为疗法,用认知技术(质疑非理性和适应不良的认知)行为技术(处理自我管理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得到比较好的改善。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疗法,用的是移情焦点疗法,利用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来帮助患者对他们自身及其人际关系形成更真实和更健康的理解。

9、表演型人格障碍

其特点是,极度情绪化、寻求关注;戏剧化、诱惑、挑逗的行为易受暗示;肤浅的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的重点在于揭示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被压抑的情绪和需要,并帮助他们用社会更加认可的方式来表达这些情绪和需要

认知治疗的重点是世界来访者认为他们不能自己发挥功能的假设,并帮助他们形成不依赖他人赞同的人生目标和计划

我觉察了一下,我对自己的整合源于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的结合

10、自恋型人格障碍

其特点是,夸张,需要他人赞扬,缺乏同理心;自以为享受特权,自大,有剥削和利用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寻求其他人的赞同,而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则依赖于他们膨胀的自我评价,认为依赖他人是软弱、危险的。

理论:心理动力学取向的理论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是情绪管理和自我观念的适应不良性策略导致的。此障碍的个体在儿童期未能形成现实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或处理压力和痛苦的适应性策略,因此他们只能依赖他人的赞扬和控制来维持自尊

认知理论家认为,儿童期重要他人的纵容和高估,导致一些自恋型人格障碍个体对其自我价值形成不现实的积极假设

“规则是用于其他人的,我不需要受其约束”。

C组:焦虑-恐惧性人格障碍

11、回避型人格障碍

其特点是,社教抑制、自感能力不足、害怕被批评,导致回避社交活动且神经质。

认知理论家提出,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结果。

12、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模式是,过度需要他人照顾以至于产生顺从和依附行为,导致对其他人的告诉依赖。

理论:

曾有过分离焦虑障碍或慢性身体疾病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发展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认知理论认为,依赖型人格障碍个体具有与他们的依赖需要相关的夸大和顽固的信念,如‘我是贫穷和软弱的’,正是这类信念驱使他们做出依赖行为。

13、强迫型人格障碍

其模式是,沉溺于有秩序、极端的完美主义和控制,导致情感抑制,在日常活动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僵化,甚至日程中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焦虑。

强迫型人格障碍以一种更加普遍的方式与外界互动,而强迫症往往只表现出具体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14、人格障碍的DSM5维度模式,根据人格功能的损害病理性人格特质来描述。

诊断第一步是利用量表测量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或与他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决定他们的功能水平。

诊断第二步是判断个体是否有任何病理性人格特质。

诊断第三步是确定个体是否符合六种障碍之一的诊断标准。

当临床医生诊断某人为特定特质型人格障碍时,随后要指明他具有哪些病理性人格特质。

这让我想起《理解人格结构》。一个类别维度,一个发育维度。DSM5的改版是不是受了南希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态心理学》第九章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