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从我的偶像讲起吧!
自小时候起,爷爷就是我的偶像。
爷爷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人中脾气最温和的。温和到什么程度呢?从小到大不管我怎么调皮,他都不曾对我发过火,我也从未见他在别的人面前动过怒气。
一个人得生活得多么佛系,才能做到常年如一日的温润呢?该是那些从心底里就包容他人的人吧,不然怎么都得在自己利益受侵犯的时候挑挑刺吧?
但爷爷从不曾是挑刺的那方,好像什么对他来说都没那么重要,什么他都可以看得开,有则安之,无则也安之。
爷爷还极其自律,他说他从50岁起,就坚持每天凌晨5点或6点起床跑步一个小时,傍晚5点或6点再跑步一个小时。而我从小看到的他,也确实如他所说,常年如一日的坚持跑步。
我真的很佩服那些能把一个并不简单的习惯一坚持就是2、30年的人。
爷爷至今已经85了,身体康健,精神饱满。他的牙齿一颗都没掉,这在我看来真的算是个奇迹。他依然在坚持跑步,不,应该说早晚运动一小时早已成为了他的习惯。
这也是爷爷教会我的第一个优良品质--坚持。
他还是精致的代名词。每次出门爷爷势必都会穿着他年轻时就买了数套一模一样的中山服,深蓝偏黑的颜色,材质是不易起皱的涤纶混合面料。而里面他永远都会搭配白色的衬衣,脚上是刷得蹭白的白皮鞋或白球鞋。
身姿挺拔,脚上的鞋子白的晃眼。
你若问我鞋子是什么样式或者品牌的,我都不记得,我只记得它们很白,白的没有一丝污垢,白到发光。
其实小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数套一模一样的服装。每天变戏法似的换着搭配不好吗?好看又有趣不是吗?
但现在知道了:服装不是只有千变万化是好的,忠于最适合自己的亦是好的。
就是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生活精致且自律的爷爷,自带高光般的成为了我儿时的偶像。
爷爷的爱好是钓鱼,偶尔闲的无聊我也会赖着他一起去。但我总是静坐不到五分钟就失去耐心,但爷爷却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爷爷告诉我说,“钓鱼呢!你就得静得下心来。”
我从前从来不明白他说的“静下心来”究竟为何物,只知道,坐着一动不动,可真无聊,还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就是为了几条在市场上伸手可得的鱼吗?
殊不知钓鱼最大的乐趣正是因为有了前几个小时的等待,到最后收获的那一刻,才有一种厚积薄发的痛快感。像我这种一开始就放弃的,哪会知道其中的乐趣呢?
看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比尔盖茨的爸爸让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同时在纸上写下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最有帮助的词,他们两个在之前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都写出了同一个词:专注。
这亦是爷爷想要告诉我的关于钓鱼中所能学到以及培养的东西--专注。
爷爷还有个最大的爱好——看书。他经常一看就是一下午,最爱看的是四大名著,每当我跳到他怀里要他讲故事的时候,他一定讲的都是四大名著。刚开始我总是喜欢发问,“然后呢?为什么?”后来我听厌了这些故事,其实主要也是听不太懂,就变成了“就不能换一本吗?”或者“我才不要听故事!”
我那时虽不能理解读书的真正乐趣,但读书这件事,却早已在我的人生中埋下了种子。
爷爷喜欢把自己爱的书反复翻看,我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书籍被翻得褪去了原本的色彩。他认为自己喜欢的书籍就值得花时间去琢磨透,由此才能掌握其中的些许精髓。
小时候看到过一幅关于读书的漫画,如下:
很多人应该很早之前就看到过。我也不例外。但当时不以为意,直到最近再次重温,才发现这不就是对读书多少的最好诠释吗?
就像我的爷爷,听人说他年轻时完全没有现在的这般温和模样,完全就是激进青年的模版。想做的就去做,想说的马上说,就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率性而为的样子。
我记得蔡康永哥在综艺节目里也说过他年轻时也是愤青,满眼的不屑与冷漠。我很难想象这是现在这个永远温文尔雅、斯斯文文的蔡康永曾经的样子。
但不论是爷爷,还是蔡康永,不都是历经岁月、饱读诗书,从而到了漫画里的高层吗?
他们读的书多了,领略到的世界,领略到的自我都不一样了,他们看到的不是整个世界的阴霾,而是即使知道了、看过了阴霾的存在,依然选择看到阳光。
这是爷爷教给我的另一个也是至今对我影响最重大的道理--读书可以让你对世界的理解不同。
这也是我铺垫了那么久,真正想说的主题。一个温文尔雅、精致自律、自带高光的爷爷,带给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他从小就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要奋斗的方向,看到了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做到你不能做到的事情,看到了坚持与专注的力量,看到了原来可以从书中领略到这个世界的不同,看到了读书可以让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同。
前段时间和妈妈约定分享威尔.施瓦尔贝的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读后感。
最近她告诉我她终于读完了,她先让我诉说我的感受,我有感而发的说,“长这么大,对我影响最大的‘事’,其实就是读书这件事本身。”
这里的读书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式读书,而是我真正领略到了“读书”的魅力,发现更重要的是自我需求这一层面上的读书。
它对我的改变巨大,首先是心理上的,然后散发到生理。
它在心理上牢牢的抓住了我的心,让我意识到我真的喜欢上了它;然后它很聪明的引导我在生理行为上做出不胜枚举的改变。
从上初一开始,我的寒暑假就被各种各样的兼职所占据,我记得第一份暑假兼职就是在酒楼当传菜员,那时我才13岁。那家酒楼的传菜员需要每天把一楼厨房做好的菜,用托盘爬楼梯端到二楼。
说实话对当时的我来说最大的困难之一是体力上的,由于当时的我实在太瘦小,而经常需要托住的菜也实在太重,最重的有10多公斤。
困难之二就是我之前完全不懂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为何物,所以也吃了不少哑巴亏。
到二楼餐桌前等服务员端菜的时候,偶尔我手端的酸了,就眼看着旁边小碟的酱油直往下滑。
那一瞬间其实是很绝望的,因为我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它滑下去,但因为要顾及托盘中心更重要的主菜,我不得不舍弃掉那盘小酱油。
于是同时间吸引了经理和客人的注意,经理指着我的鼻子骂我太粗心之类的话语,而客人则拎起自己手中的筷子,嘴上还浮着菜上的油,也指着我说,“你们怎么还招童工啊!”
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的我,还不太懂得大人之间的这些幽默感,我很难融入到他们的笑声中。我尴尬到极点,脸憋的通红。只好默不作声的期望着服务员快点把托盘上的菜端走,好让我清理地上的污渍。
这样靠体力劳动以及时间换来的寒暑假兼职我一连做了好多年。直到大一的一个寒假,我在我兼职的超市对面发现了一家书店。
一开始是因为书店里有免费的座位,而我也需要在兼职的休息时间找一个免费的座位,于是那家书店被我选中了。
是的,最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座位是免费的,这对拿着微薄工资的学生来说,真的很重要。
但渐渐的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探寻书店里的“宝贝”——那些我喜欢,对我受用,还可以免费观看的书。
那家书店也顺利晋升成为我的秘密基地。它是我每天兼职空闲时间的安身之地,更慢慢变成了我每天出门工作的期待与动力。
你要问我那个时候从书店学到了什么?
现在的我会回答说:
“我学到了这个世界对我来说精彩的另一面,它包含着数不胜数的他人的人生,那些我虽不曾经历,却也看得肾上腺素直升的想要生活的样子。
我知道了原来赚钱不只有靠体力和时间去兑换近乎水平线的获得方式,还有选择自己所能做的慢慢累积技能的迂回曲线获得方式。而后者,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工资是可以成倍增长的。
我还知道了,原来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更优越,而是更谦卑,而是知世故却不世故,是知道深思与反省,尊重与律己,是认识自己的强大与渺小。
是我微博的置顶: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art. (交流是最好的艺术)”
当然,当时的我还不能像现在这般回答,但我记得我当时确确实实的感受到,读书是我发现的宝贵的东西,是非常宝贵的东西。
我就是在那时才顿悟为何读书对爷爷来说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明白爷爷所拥有的那些优良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点一点,靠着读书,靠着磨练,靠着岁月历练,逐步积累出来的。
从那个寒假开始,我开始放弃掉那些用体力和时间换来的兼职,开始换成读更多的书,学自己喜欢的技能,逐步累积自己的能力。刚开始虽然挣不到钱,甚至要倒贴很多钱去投资自己,但随着能力的累积,我发现金钱变成了随之而来的附属品,而且相较以前,真的是成倍增长。
在看一些综艺节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某些人好像是宝藏体质,你越看越觉得他耐看,越看越觉得他看不到尽头。就像《奇葩说》的詹青云和高晓松,我觉得他们就是典型的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代表。
他们也都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样的能力和气质,也是靠着读书慢慢累积出来的。
到这里如果你还是想问,那么读书究竟能看到什么实际的好处?
我想说,读书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什么成功的捷径,它更像是开启思考与获得的阀门。
就像恋爱一样,你不一点一点的去尝试,去努力开启心动的感觉,永远都只站在起点说:“恋爱这么麻烦,哪里值得我去费尽心力,反而经常会得不偿失。”
那真的就会得不偿失,也永远没有办法领略到心动的感觉有多美妙,不明白心理的获得究竟神奇在哪里。这种感觉于我于他,都没有办法向你描述得通透,唯有你自己才握着开启属于你的那份心动的钥匙呀。
林语堂说:“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禁锢于周遭的环境中。
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
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读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上,在谈吐中,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想我太贪心了,我周遭的世界完全满足不了我的好奇,所以我爱在书里寻找新的世界。
撰文 / 一只永远打着鸡血的狒狒
公众号 / 郭大狒
配图来源 / Usplash
▲ 愿今天的你也拥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