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北漂(98年的中关村篇)

      听中关村的海龙改建了。

  旅居北京19年,这段时间几乎占到我现有生命的二分之一。之所以叫旅居而不是官方的暂住,是因为在这个城市的每一天我都像一个旅行者那样,感受这个城市人们的生活气息,欣赏着这里特有的文化感觉。

   北京旅居的第一站是98年的中关村。

图片发自App

   双螺旋的标志,据说是高新技术的标志。不过,人们当时叫它“大麻花”,打车可以直接说到大麻花,司机就能知道是黄庄。

 那个时候火爆的硅谷,是以各种电子市场而繁荣,中午路边火爆的推车是卖盒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IT新秀们,在市场关门之后蹲在门路牙子上,数钱,分钱,讨论公司的发展。说实话,和民工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辣么大。熙熙攘攘的海淀图书城既有北大清华的莘莘学子,也有很多抱着孩子卖光盘的,到了夜晚绝大多数人消失到骑车20分钟可以到的六郎庄的进门就需上床的小屋,据说中关村那时还有一个别称:“骗子一条街”。

  98年的我在现代市场,坐着486的计算机上卖着奔二的计算机,那会流行的段子是,有人来买计算机,进门就说,给我来一个16米的计算机,大家瞠目结舌之后才知道他说的是内存16M的计算机。

  有一次我想买辆二手的自行车代步,门口卖光盘的小伙指着存车棚的自行车豪气的说,你想要那个样式的?我都能给你弄来!我狐疑的指了一辆公主车,果然三天后他就给我推了一辆来。表示,只需要吃顿饭感谢就成。不过,那时恰逢50周年国庆前,再也没见过他,饭自然也不用请了。

   98年年,我刚从山西一个不需要红绿灯的矿区到西安偏远的白鹿塬角下的封闭军校呆了三年。在繁忙的黄庄十字路口,我骑着车走对角线过马路,跟在后边的北京朋友大叫:看红绿灯,走L型过马路。所以,有的时候,我真不觉得有些事情是素质的问题,而是真的无知且无畏。

  05年,在王府井路遇一个女孩,我俩看着对方颇为熟悉,深深相信我们之间一定有什么不解的渊源,但是想不起来。我们就一路从老家开始顺起,幼儿园,高中,大学,一直顺到98年的现代电子市场,才知道原来我们在那里共事了半年。

 98年,我在北京,也不在北京。对我来说,北京还是课本上的天安门,故宫。我们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交集。

  对了,海龙大厦建起来之后,现代电子市场的人们都搬到了海龙,拆了现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享北漂(98年的中关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