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思考快与慢》

大家好,我是笨笨,这次给大家解析的是行为经济学的鼻祖--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思考快与慢》,作者是心理学家,却在2002年的时候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第一次经济学奖获得者颁给了心理学家。足以见得卡尼曼对经济学的贡献。《思考快与慢》一书是其研究领域的合集,我把书中的观点拆成一个个知识点,辅以我自己的理解,废话不多说,进入正文。

1、文中将思考形式分为两种,系统1(快思考),也叫直觉思维,它不需要耗费脑力,自主唤起,常常是无意识的;系统2(慢思考),也叫理性思维,它需要刻意、努力才能完成。举个例子:给你一幅图片,图中有一个人,你很容易能认出,这个人的头发是什么颜色,面部表现出是高兴还是悲伤,这些就是系统1的杰作,你不需要动用太多精力即可完成;相反如果给你一道数学题17*24等于多少?你可能会用系统1很快估出一个大概值,但如果想要得到准确值,你必须集中精力、动用公式算法,才能计算出来,这个就是系统2在工作。系统1、系统2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作者方便解释,形象出来的定义。

2、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多决策都是基于系统1完成的,因为系统2虽然更靠谱,但是通常特别懒惰,只有在系统1搞不定的情况下,系统2才会运转起来。

3、注意力是有限的。比如一个人每天开着车固定路线上班,他就不需要调动系统2,系统1就完全可以完成,并且在路上他还可以和乘客聊天,但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闹市中,司机就需要调动系统2来工作了,他可能需要集中精力去辨识路线,注意行人,显然,这个时候你再给他出道数学题,他会想扇你的,甚至屏蔽掉你。

4、在情绪不稳定中,比如愤怒、暴躁、悲伤,一定不要做任何决策,因为情感因素会极大影响着系统1的运作,而不唤起系统2的理性决策,这个时候做决策容易作出后悔的决策。

5、如果你不开心,就暂时不去想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去找一件能让你开心的事情做,这样,你再去想不开心的事情,可能就不会那么不开心。

6、要想让你表达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那么请保证它是言简意骇、语言平易近人,但前提是信息是准确的。

7、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更适合在心情好、氛围轻松的环境中产生,而具有逻辑性的任务更适合在严肃正式的环境中进行。比如:画家、作家更多需要在旅途中获得灵感,而项目推进更需要在会议室中进行。

8、书中表明,当人们精疲力竭的时候,更容易相信那些有说服力、但是空洞的信息影响,比如,保健品的聚会,会让你各种吃喝玩乐,当你的精力消耗的差不多了,然后用各种极特殊的个人例子,疯狂洗脑,这个时候你就更容易相信。当然,我觉得年会或者团建先滑雪再泡温泉,这就是很好的消耗精力的环境,所以这个时候给员工画饼,员工应该更容易相信,哈哈。

9、系统1很容易产生追随现象,回忆下,如果开会要讨论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先发言的人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其余人可能就围绕这个方案去讨论,而不会去想更多更好的方案,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容易,在发言前,先抛出问题,然后每个人在纸上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讨论,这样就能让系统2工作,也避免了群体跟随现象。作者在书中给这个方法起了一个恐怖的名字叫“事前验尸”。

10、系统1还有一个坑就是,它容易联想,比如,要解答的问题是:你觉得幸福吗?系统1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过,它会联想到(启发)另一个问题,我最近考试得了个不错的成绩,所以,系统1就将幸福和考试成绩联想一起了,所以如果有人在你考得还不错的时候,问你幸福吗,你可能回答就是幸福;相反,如果最近失恋了,别人问你幸福吗,你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同样,还有情感启发影响,就是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喜欢一个人,所以你的系统1就会受到喜欢的影响,进而这个人做什么,你都会觉得是对的。

11、锚定效应是说一个决策你会在心里给出一个理想的状态,你的后续的行为或者决策,都会受到这个锚定的影响,比如:商家一般会给出打折的标示,而不会将价格降到多少,这样做,原价就会让你产生锚定效应,就会在你心里产生对这个商品的理想价格,然后折扣力度越大,你就会越觉得合适,更容易购买。

12、回归平均值,是说一个行为表现,最终都会趋近于平均值,比如:考试没考好的孩子,被家长狠批了一顿,下次考得还不错,家长就会认为是批评起了作用;再比如,这次考的很好,下次很有可能就考的不好,这些都是回归平均值在起作用,有时候我们过分关注了主观的能力而忽视了在行为中很重要的角色--运气。其实,运气在行为决策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13、系统1会让我们容易被表面信息所蒙蔽,比如,面试一个岗位,A表达丰富、激情澎湃,很招人待见;B面试中回答的不是很好,有些问题甚至回答不了,但是B的过往经验和现在的岗位需求十分匹配,并且B在过往项目中是主导者。这个时候更应该选择B。要避免预测失败,应该是获得更多、更全的信息,而不是片面的和虚的材料。要多关注实际进展,其实,就是要多看落地进展,少关注”饼“。

14、系统1容易产生后见之明,事后诸葛亮。如果一件事成功了,他会说自己多么聪明,如果失败了,他会头头是道的分析,表明他早知道会这样。其实,很多事情在发生时,我们并不能准确的预测出它的结果,像12中说的,事情的结果受主观行为决策和运气影响,我们往往忽视了运气的影响程度,而高估了自己的主观行为。

15、做规划的时候,尤其是企业规划的时候,我们容易理想化,简单化,高估成功率,低估风险率,而这种问题,在内部是很难发现的,因为上面9说到,系统1容易产生群体跟随效应,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打开视野,去听听外部的意见,去看看同行都在做什么,是不是和自己的规划相差特别远。

16、卡尼曼提出的重要决策理论假设--前景理论。它是说,当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往往倾向于稳定性,面对损失时,往往善于做冒险。也就是对于收益、损失来说,人们更厌恶损失。比如:丢了100块钱你的伤心程度会比你捡到100块钱的高兴程度更高,书中叫做效用。有点干,是不是?在举个例子:

你有两个选择:

A:100%概率获得100块钱;

B:50%获得200块钱,50%什么也得不到。

更多人会选择A;

另一个选择:

A:100%损失100块钱;

B:50%损失200块钱,50%不损失任何钱。

更多人会选择B。

就是说,面对收益,人们会选择稳,面对损失,更容易放手一搏。

17、作者在书中提到两个自我: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过程中的经历感觉;记忆自我是回忆这件事时的记忆。比如:旅游这件事,过程中发生的坐车、景点打卡,这是你经历的过程,是经验自我;你拍照片,留着以后回忆,这个就是记忆自我。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用记忆自我来感知行为的。

好了,以上就是书中观点的提炼和理解。解释了系统1、系统2是什么,怎么在思考中工作的,有什么区别;然后解释了系统1在决策中的影响,再用书中名词罗列下: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禀赋效应。不用记住这些专业词语,上面的观点中都包含了对这些词语的解释。

既然,我们知道系统1有缺点,应该激活慢思考,启动系统2。那么该怎么做呢?作者给出两点建议:1、自我提示 2:外部提示。自我提示一般比较困难。所以作者建议用外部提示,具体点就是,在做决策时多用”事前验尸“方法,来激活系统2;另一个就是多和旁观者在非正式环境中交流。

写于2021年1月2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方式--《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