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罢就忘,离开就笑”的感恩教育会能持续多久?
《在这里,只是道说寻常》十三
2017.0528
到底是一场什么样阵容和魔力的催泪会,能远胜于书本和教师的教育,使这群懵懂少年嚎啕大哭,接力呐喊,紧握拳头,隔空发誓呢?
——题记
前不久,学校又请来了一个巡回演讲团在校园里做教育感恩类的报告会。
同学们坐在炙毒的阳光下,两个小时,做演讲报告的是一个二三十岁的男性成功人士,他也站在阳光下,在台上声情并茂,很有功夫地向学生讲一些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励志,如何认真珍惜学习机会。的确很有料,很有干货,热血澎湃。确切证明这位讲师讲的很有功底,功课做的也比较充分,自始至终基本上不冷场,不重复,不拖泥带水。
我坐在办公室里,并没有出去坐在会场里听。因为我坐在办公室里,外面的喇叭声很大,我听得很清楚,许多老师都在办公室里听那位所谓的专家演讲,都不愿再进那会场了,的确见怪不怪了,似乎都很清楚这用意。
同学们又一次被这位讲师熏然得满腔热血,,河东狮吼,握紧拳头对着天空大喊“我能行”“我是最棒的”“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等等,类似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话语。
有的同学,痛哭流涕,相拥哭泣。后来还请班主任,部分老师上台,又是一阵呼喊语,宣誓词,震撼语。我的妈呀!原来稳重不语的老师又一次被场面魔化了,抱着学生痛哭流涕。她说:“我实在不想上台,我以前上台好多次了,都忍不住哭泣。“
其实都知道这是鼓舞鞭策学生的,老师也被洗脑了。这种洗脑式的鼓动性会议,近十年都来过很多次了,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但为什么有人还要哭了,这就是效应感应。
开完会学生们进教室就忘了,腮边泪痕还没干,有的学生就咧开嘴巴大笑,这不,xx同学上课可又倒头大睡了,照样我行我素。
我们都觉得这是个生意团体。不管怎样它不同程度上也暂时鞭策鼓舞了学生,促进了学生好好学习,感恩父母,出发点很好,但真正能使他们内心转变的人数很少。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不是仅凭一场感恩会就能转变的,他需要社会,老师和家长循序渐进的引导。
反复这样做似乎有人趁机在谋取利益,不过大家都不愿说开去,大多数校园的“感恩教育”,嘴上谈的是感恩,背后都是生意。
有人发表看法:“中国式感恩教育”最令人反感的是——引发孩子的负疚感,这种情感暴力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要求孩子无条件的顺从父母。但很多人的父母并不是天然的道德模范,甚至很多行为举止相当糟糕,让懵懂的孩子一味的感恩这些糟糕的父母,是鼓励孩子们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糟糕吗?
感念他人的善意和帮助,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但感恩不该变成一种学生的心理负担。
进驻校园的“感恩教育”,更像一场集体表演哭泣的行为艺术。
给父母磕头、洗脚,和父母相拥哭泣,这是“中国式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成果。不少人上学时都经历过,日后回忆起来都会为当时的哭喊感到一丝丝可笑和羞耻。
感恩”和“感恩教育”绝不是同一个概念,用孝道来“绑架”学生所有思想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学生他们应该享受什么样的权利,他们所遭遇的是否公平,他们应该辨别是非,他们应该懂得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远比低自尊即时的“感恩”重要的多。
有个已经长大的孩子说:“曾经听报告会,我抱着母亲和老师痛哭流涕,发誓以后要听话,要争气。但后来真正使我转变的使我自己的内心,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自身的性格特质,周围人的引导和社会阅历会使你变得成熟懂事起来,而不是一场感恩报告会。”
“感恩演讲”的套路,与传销的洗脑模式太像了——成千上百人聚集在一起。演讲者利用群体心理的特点,从气氛营造、话术编排到口号式语言,试图让受众用强烈的情绪反应代替理性思考。逗人笑很难,惹人哭很容易,尤其是心理易受操控的学生,挑逗他们的情绪易如反掌。
充斥学校的“感恩教育”是种语言、情感暴力,但如果真要说它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倒也不会。
“哭过就忘”“进教室就笑”是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有听过“感恩演讲”的同学说:“那药劲儿过得特别快。台上哭,那天之后同学都没有再提过那天的表现和感恩的话题。如果再有这种教育机会可以自主选择,我肯定不会再去听了,因为,那个感动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
其实,我们平时多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办手抄报,节日里让学生想法给父母一个礼物,多写一些亲情的文章,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等等。多同家长交流,参加一些亲自活动等。效果会比单纯的以金钱交易的感恩教育会强很多。
在这种套路化的“感恩演讲”背后,通常都有一整条生意链。“洗脑”完毕之后,就要开始卖书、卖课程,宣传亲子营、培训营了。网上都揭露过几个曾经被媒体曝光过的“感恩教育”讲师,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公司,在学校的“感恩演讲”更像一种宣传和推广,绝不是公益演讲,这是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质。考验一下,如果你不给他们钱,他们会如此倾情倾心地来讲吗?
到底这种商业性质的感恩教育报告会,还能走多久,我不得而知。
只是短发偶论一下,不能左右别人,更不能左右市场。
估计像这种感恩教育会还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