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观前提醒: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没有统一的定义,很多方面都尚在研究。本文内容并不是全部的研究结果。)

在人们眼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暴躁易怒,不可理喻,他们有“病”。但其实不对,他们可能不仅没病,还比你厉害(bushi。

本期说说反社会型人格的表现,成因和幼年预防。

表现

这类人如果细分还有很多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大体表现在情绪感知,奖赏喜好,情绪控制和畏惧感受四个方面。

他们的情绪感知能力很弱,经常忽略他人的情绪,过度在意自身的喜好。

童年的忽视让他们更在意奖赏,对奖赏的刺激更敏感。由于情绪带来的愉悦感受难以满足,他们往往会通过过激行为等方式来获得关注和奖赏。

他们在冷酷的时候很冷酷,在激动的时候很激动。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弱,再加上多巴胺系统功能不足,让他们很冷酷。对于负面情绪更敏感,对神经递质的降解能力较弱,又让他们很容易激动。

皮质醇浓度变化低于正常群体,导致他们对恐惧,焦虑的应激反应不足。这也是导致很多反社会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成因

再来说说成因。基因是成因之一,本文不作详细说明。

然后就是环境。在妊娠期间,母亲的不良生活习惯易导致胎儿脑部发育畸形。婴儿期时,扶养者的不在意会导致他们的情绪感知能力减弱,奖赏刺激敏感。在长大一点,扶养者的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对恐惧,焦虑的敏感度减弱......扶养者对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想要预防,也得从小抓起。

幼年预防

在妊娠期间,不接触尼古丁和酒精。不是说一接触就会有事,这得从量和概率上讨论。孩子出生后,要关注脑部发育,不接触辐射性,毒性强的物品......在孩子发育方面,简直长篇大论。要我说,这其实都是低概率事件。注意基本的防护,不必太过在意。

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过去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教出一个“天才”?后来我明白了,教育其实是在把孩子变成自己。不管我们想不想,我们都在暗搓搓的影响孩子。孩子也在不断模仿扶养者。

网上的育儿经,各种经可以看,全职保姆也可以请,但是得想好,你想要孩子长大后像谁?基因不是全部,陪伴也很重要。

结尾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为什么叫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他们违反的是社会,而不是个人。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常人不同,但这不是我们鄙夷他们的借口,我们没有资格。

“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制裁我”

不是要求尊重,而是希望不要俯视。

部分参考文献

反社会型人格的特点_成因与预防对策_陈利

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综述_颜刚威

伦理视角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行为评价_控制与矫治_蒋玉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情绪调节特征_基于共情和述情的视角_赵春晓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司法启示_刘宇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态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