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更多吟诵专业资料请点这里﹤﹤﹤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吕君忾

一、粤语吟诵源流初探

粤诗始于汉,名于唐,盛于明。诗之吟诵,亦追溯至西汉。屈大均云:“孝惠时,南海人张买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1]吾粤歌诗之道,似可推至二千年前,文人侍游,以诗讽咏之声,已直达帝皇之耳。由于缺乏详实史料,今天说杨孚、张买为南粤诗歌始祖尚难定论,但相对于汉魏六朝中国诗歌之繁荣期,岭南诗歌还处于萌芽阶段。陈永正在《岭南诗歌研究·岭南诗派》中说:“六朝期间,岭南文士,代有其人。南朝梁时,新会人冯融为罗州(今化州)刺史,‘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梁武帝时桂阳(今连州)人廖冲‘博学能文辞……时武帝好儒学,招徕天下名士,冲与焉。尝命赋诗,称上意,嘉赏之’,梁武帝时曲江人侯安都‘工隶书,能鼓琴。涉猎书传,为五言诗颇清靡。’他曾多次招引文士如阴铿、张正见等吟诗。”[2]可见六朝时,君臣、文友,时作文酒之会,更有地方官以诗歌吟诵作推行教化之法。

唐玄宗时期,张九龄、陈子昂开创了岭南百代诗风,以格高、清音为尚,首倡以雄直之气为诗。岭南吟诵风格,亦以此为近。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中,诗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吟诵是诗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过去的教育家们往往通过化雅为俗的方法,将传统的素材,灌注到启蒙教育之中。据屈大均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比唱歌以为欢乐。”“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3]当时粤地(广府、客家、潮州、海南)启蒙教育有材之乡塾与城之私塾,所选教材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等书。”[4]此类教材,大多通过诗、赋、韵、文的吟诵,培养幼童对声、韵、律的感觉,故十岁前后之幼童,能诗能文者大不乏人,其间更有大量儿歌,提高学习兴趣,其中一首今天六十岁以上的人皆能唱的儿歌,影响至为巨大,歌云:

月光光,照地堂(晒谷场)。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苦瓜)。蒲达苦,买猪股。猪股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锅盖。锅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

此歌运用易记易诵之顶真格,用韵多至五声十部,通过吟诵、歌唱去体会、熟悉平仄韵律其径至捷。

当然,推动诗教最大的动力来自于书院。明清以后,中原文化名人大量入粤,广府亦同时开设了大量书院教授生徒。百多年前,羊城主要书院有学海堂、菊坡精舍、万木草堂、粤秀书院、羊城书院等,月中皆设官课、馆课等诗歌活动,诗赋吟咏一直成为广东书院的传统。

岭南诵诗之法,始自陈澧(1812—1882),道光壬辰举人,官河源县学训导。精言律,有《声律通考》、《切韵考》传世。1842年,两广总督阮元于广州创学海堂,聘其为学长。后又任菊坡精舍山长。所传弟子黄元直(梅伯),清末举人,官任江西瑞昌知县,亦以吟诵为能事。粤语吟诵之发展当数岭南词学家陈洵(述叔)(1871—1942),青壮年时为黄梅伯家塾师,视梅伯亦师亦友,随其江右十数年,深得讽咏之旨。1929年9月,因朱彊村之推荐于中山大学文学院讲授诗词近十年。据刘斯翰《海绡词笺注·年谱》所记,述叔先生于中山大学授课时,“每小时约讲词一、二阙,时复朗吟,”“时龙榆生南来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席,与同事每于窗外窃听之。又曾过述叔之居所相访。”曾经听过述叔讲课的广州女词人沈厚韶、任文媛亲述当时盛况:“数十座之教室无虚席,室外更围有百数十人旁听。述叔先生吟诵时音节嘹亮,极尽抑扬顿挫之至,听者皆为之动容。”

粤语吟诵的承传和推广者是朱庸斋先生(1920—1983)。庸斋为岭南词人兼词学理论家,以年家子从述叔先生问学。其祖朱缉兴乃朱次琦弟子,康有为同门。其父朱恩溥为康有为之弟子,家学渊源,少年时即从诸师叔伯共游。述叔与庸斋,均善于吸收粤曲中的拖腔之法,丰富吟诵的技巧,使之更具音乐美,更易为听者受落。

辛亥革命及抗日战争时期,皆有大量文化人避祸至港、澳等地,甚而远至东南亚、美、加。广东、广西,连同海外华人聚居地,操粤语者几近亿人,中原传统吟诵遂派生出一脉粤语吟唱的支流,影响甚大。

1960年以后,朱庸斋先生赋闲在家,设帐授徒,吸引了一班青年随侍左右。早期弟子有蔡国颂、杨平森、沈厚韶、崔浩江、吕君忾、郭应新、王钧明、陈永正、古健青等。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复有梁雪芸、李国明、梁锡源、蔡庭辉、苏些雩等继学。庸斋先生在讲授词课时,必先后对内容吟诵一遍,如此耳濡目染,累月积年,弟子每有会心。部分弟子移民后更把吟诵法推广至异域。

二、粤语吟诵方法:

(一)粤音圈声

粤语吟诵法当以粤音为主,粤方言自元代以后一直保留有入声,细致地分为四调九声,即(阴)平上去入四声与(阳)平上去入四声加中入声。陈永正先生根据清代《分韵摄要》一书按现代语音系统重新编写的辨声口诀,对于掌握平仄声调甚有帮助,摘要如下:[5] 

⑴不需调入声的韵母

韵母(阴)平上去(阳)平上去

a                   鸦 哑 亚                    牙 雅 讶

o                   科 火 货                    俄 我 饿

i                   衣 依 意                    疑 以 义

é                   机 己 记                    梨李利

ei                  威 委 畏                    唯 伟 谓

⑵可调入声的韵母

韵母(阴)平上去入(阳)平上去入

ei                 因 隐 印 一               寅引胤日

ing                英 影 应 益               名茗命觅

ong                东董冻笃龙垄弄鹿


对于一般人不大熟悉的入声三音(阴中阳),笔者近年亦整理出一些口诀:

阴中阳(有声有字)阴中阳(有声有字)

粥捉逐O    约  药

必鳖别   益O  亦

北百白  激O  极

测拆贼    给O  及

仄窄择  O    乙  月

急鸽[目及]             O    恶  岳

握鈪额    O    作  凿

唧脊蓆 O    结  杰


(二)吟诵分类

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对诗文词赋的读法各有特色,故至今仍没有,亦无法有一套统一的教材去规范它。以少量古谱整理和因词谱今曲的方法产生的作品,只可称为吟唱,它们只适合“这一首”,并不能盖全,亦不利推广。近十数年来,我在广东各地及部分外省诗人交流中了解到,吟诵基本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天籁式的,其中有信口而哦,阴阳不分类者,有以朗诵方法为基础,演奏为话剧表演腔,播音员腔、戏剧念白腔,大多不考虑平仄节律;第二大类为传统式的,十分注意词组的完整性和作品的节点节律,有很强的音乐性,并且十分靠近当地的民歌、山歌、戏曲,以其腔口融入吟咏句子中。但这里有一个程度问题,倘若过多采用拖腔和花腔旋律,则易流入花哨浮滑之道,有失吟诵敦厚儒雅之旨。

(三)粤语吟诵的承传

笔者少时曾接触多位广州的老学者,老诗人如佟绍弼、朱庸斋、陈寂、余菊庵、李小竹、李云谷、李曲斋等前辈,常随侍左右,于陶陶居茶楼,荔湾湖、流化湖公园、泮溪酒家等地茗聚雅集,得聆听吟诵之声,诸公俱为粤人,粤人乃唐宋移民之裔,粤音九声保存了大量唐宋古音,以南岭之隔,入声并未丢失,从中每个可窥见唐宋时期吟唱的影子。

庸斋先生温文儒雅的吟诵流风,在众弟子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风,像小朋友学儿歌,听多了也就熟习了,而不必用音乐理论去规范和捆绑它。就是说,粤语吟诵只有掌握方法,就可以吟诵任何作品。而且每位吟诵者吟诵的效果一致,可以说,粤语吟诵,易学和便于推广。

三、粤语吟诵方法

我们知道,格律诗词只分辨平仄,在平声位置不分阴平阳平,在仄声位置不分上去入,如此一来,在某字可平可仄,律句一三不论的变化中,所有作品的九声(或四声),都不会相同,意图用一个曲谱去统一它,唱出来只会变声,让听者产生歧义。为了克服这种别扭情形,粤语吟诵采用几个简单的办法来解决。

1、依照传统,平声拉长时间,仄声缩短,韵脚拖腔;

2、明辨九声,以声定音而不是由音定声;

3、平声定调法。这是粤语吟诵法唯一要熟练掌握的技巧。词有叶平韵和叶仄韵两式(入声归叶仄韵类)叶平韵用C调,叶仄韵用G调,C调的阳平声定音为(5),阴平声定音为(2);G调的阳平声定音为(6),阴平声定音为(6)。由于C、G调的转换,一般人不容易了解,那么,可以归在同一个调上理解认识。试看下列图解:

叶平韵(阳平声)(阴平声)

叶仄韵 3    4    5    6    7    1     2    3    4     5  

(阳平声)(阴平声)

从上图不难发现,平声韵的阳声阴声之间音域较窄,有流畅舒缓的效果,仄声韵的阳声和阴声音域比较宽广,易于表现激越和郁勃的感情。只要定好阳平阴平的声,上去入各仄声采取自然发声法,平仄之间让倚音自然过渡,不必刻意去迎合音乐,正确的九声,自有其天然的乐感在。

4、吟诵词时,词的特殊组联句法要明确分辨领、读、句、韵俱有讲究。吟诵领字有二法:1泊秦淮雨霁,记谱为0 7 5 5 1 1,前半拍休止,后半拍发声;2任征鸿去,记谱为77 0 2 5 1 (7 7 上有弧线),任字占一拍半,休止半拍。读,视平仄声自由发挥,无定谱,在此处歇拍换气;句,其末字偶可使用倚音如5-75、1-21、2-42之类,以媚其声;韵,拉腔,给足拍子,时间不限,最后拉回本音收。

四、诗词吟诵的推广

今天,大家都认识到,吟诵足和诗词欣赏创作共生的,诗词的韵律类要通过吟诵去体现、去承传中国传统文化,推广诗词教育,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诗词文赋的吟诵,都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为此,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及早着手进行。

1、以普通话为基础,建立一个全国人都可相通的吟诵腔调系统,由语言学家、音韵学家、音乐家、诗人,共同研究可行的办法,加以统一,找些试点先作推广;

2、同时,各个方言区独特的吟诵方式亦不能忽视,长江以南几个大方言区占全国人口一半,皆有入声,要继承和发展。吴语、闽语、湘语、粤语都保存有中国古代音韵之美,各方言区亦应详细地编写整理成功的经验和基本的吟诵技法,便于就近推广。

粤语吟诵有过百年的承传史,近十数年来,经过小范围的推广应用,逐渐形成一个初步的模式。本文所述吟诵方法,只是提绸式的介绍,若能多去各地采风,多作实验,加以补充、润饰,争取本地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估计能拿出一套比像样的讲义。

3、向聚集了众多诗人的社团展开宣传活动,扩大声势;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在大、中、小学搞一些试点。

吟诵 古诗吟诵 古诗文吟诵 古诗词吟诵 吟诵视频 诗词吟诵 经典吟诵 吟诵教学 国学吟诵 吟诵研究 吟诵入门

更多吟诵专业资料请点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