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在南方小城出差遇到中学时候的同学,他知道我的境况后,问我:
“大都市生活成本很高吧?”
我相信这是很多深处三线小城的人遇到大都市的人都很好奇的问题,在他们眼里的大都市一定是高楼迭起,交通拥挤,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的,不像三线城市那样狭小,宁静不被打扰的。他们即幻想着到大都市去领略一番,又时刻担心自己胜任不了大都市的节奏,最终也就把自己保留对大都市在无限的想象和好奇中。
我来自南方的三线小城,带着对大都市的幻想和恐惧来到现在生活的城市,坦白的说除大都市了人多车多外我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和三线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我的适应能力强,或者我的工作有足够的保障不需要我做出多大的努力,其实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只要你愿意,哪里都是家,只要你不懒,到处都是机会。、
当然,大都市生活也不易,还记得1300年前的那个大诗人白居易吗?15岁时到长安打拼去拜见一个著名的诗人,当通报姓名后,那个大诗人马上说:“居易,居易,可是,长安的米很贵呀,要居住下去可不容易啊!”
虽然是句笑谈,但这话有足够毅力千年而不倒,历史有其惊人的相似再次得到证明。不同的是长安贵在大米,而现代都是贵在房价。大都市的房价哪怕是地理位置偏僻一些的地方房价都在每天上升,可以说,外地人融入大都市首先就被高昂的房价所吓倒,可放眼全国,哪里不是一样呢?大都市犹如“吸血鬼”一样拼命的吸取外来务工人员的血汗。
无法统计这个城市有多少外来人员每天挤在几平米的房间内仔细盘算着买房的成本,只知道报纸上,网络上,广告牌上的招租信息每天都在更换着,只知道刚刚竣工的大楼在短时间内全部被卖出,只知道还有很多望楼兴叹的人在默默的期盼房价能下些降。
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多人融不进大都市,仍然有很多人结束北漂的生活回到原籍,同时又会有新一代的年轻人步其后尘,大都市像个海绵一样吸引四面八方发的人来生活,又像是个榨汁机一样榨干一些人的血液后无情的抛弃一样。回去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成了外来人员刻在内心的清规戒律,他们彼此不说但谁都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他们努力的避免这一天发生在他们身上,能留下来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就连他们聚会时喝酒划拳的口号都是:“哥儿几个,为留在大都市,干杯!”。
当白居易奉上新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那位诗人读后称赞道:“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住下去也就不难了。”不得不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白居易那样的才华被赏识得意留下。大都市的夜晚的霓虹灯的灯光都宣泄在外来人口身上,而那些歌舞厅的麦克风永远都握在这个城市的成功者身上,对于正行走在霓虹灯下的人能做的就是和内心的不干作个心平气和的谈话,他们中的很多人永远不会成为别人嘴里的传说。
所以,每每看到这些人在穿梭于城市街尾巷角,我也会问自己当初义无反顾的加入这个队伍,用自己的信念和不顾后果的想法来换取后半生小概率的机会,这个和赌博有什么区别。
很早些时候看过一片文章《我用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为怕自己沉湎于觥斛交错中,我常会想起这篇文章,我没有文章作者那么励志力拔于流俗,也达不到作者对社会阶层认识的高度,但我知道这里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总会有一天会离开,就像当初来的那样。
几年前在上海我从南京路一直走到外滩,看到外滩上世界知名的银行中心,商业中心,大型写字楼,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工作环境和职员,男士都是金融范,女士也是都市白领丽人,他们基本不交流,一般都微皱的眉头,或者埋头玩手机,或者对着电脑看,眼神复杂,神态迷离不知道想什么?我看着他们,心想着这些人在身处全国最贵的黄金地段,领着普通人好几倍的薪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满意吗?
都知道夜晚的外滩有着迷人的风景,灯光倒映下的黄浦江两岸簇生着中国最繁荣的经济,代表着最前卫的生活,可两岸的写字楼晚上加班的人数最多,晚上11点后的城市轨道地铁里,西装革履的人蔚然一片,让你以为这是下午5点钟时下班的高峰期。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成年人的生活像狗一样苟且,而华贵的外表里衬托着的是伤痕累累的心。
当然在想大城市生活,只要你愿意,一样可以生活下来,无非就是降低生活标准和减少个人需要罢了。别人抽中华你抽大前门,别人隔三差五的酒店消费你蜗居一室吃泡面也行,别人在节假日举家外出旅游,你还要为一日三餐继续奔波,你用你特有你的生活方式和属于你的生活水平坚强的留了下来,一年,两年,可多年过去了,你还是这样,你的亲人并没有因为你在大城市生活而有任何的优越感,反而时刻都想为你操心,而你也经常会报喜不抱怨的告诉亲人你的生活很好,善意的谎言下成全了你更加的付出和执著,但生活依然如此,这种情况下,不妨问问自己,我的选择对吗?
我们或许都会被广告上年轻人励志在大都市打拼买房,成家的故事所感动。我曾经天真的以为年轻人有闯劲,有激情,在大都市发展有很强的上升空间和平台,而我自己在大都市生活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大都市未必适合年轻人,至少有些人,就不适合在大都市生活,这个和能力无关。
有些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并不了解,而片面的以为大都市的多样性可以包容未来的不确定性,天真的认为自己哪怕毕业后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但一定能找到适合我的岗位,这种对未来乐观的小确定和空虚的安全感也是他们基于未来的幻想,说实话,怀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少,因为在这些人心里,还有一个终极想法,那就是怕什么,大不了回原籍去,大都市不好混,回家难道就不好混吗?
乐观代替了焦虑,短视替代了理智,头脑发热尚失了基本的判断,最后在大都市里才发现大都市生活远非自己原来预估的的那样。狭小的出租屋,高昂的租金,周围人的快餐文化,时尚感缺失的遭人唾弃,服装单一的自惭形秽等等,而每月到手的薪水除去房租,水电,电话费和一日三餐外几乎所剩无几,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盲目乐观下的苦果被眼前的生活焦虑折磨的毫无生气,别人越活越年轻,而自己越活越揪心。
回家吧?这个念头也不知多少次出现在脑海里,可自己的不甘心一次次的在提醒自己在坚持下,峰回路转的可能性就在下一秒出现。可一月,两月过去了,还没有看到下一秒的奇迹出现,你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你暗地里做起回家的考虑,你得为自己找个好的借口才能回去,不是你不想留下来,是你想改变家乡的面貌,你回来的目的就是共同富裕,把在大都市学习到的本领用在家乡的福祉上?
生活不会按你的想法出牌,你在大都市无法立足,回家后依然生活不会如意。在大都市生活几年,不自觉的会把一些大都市的做法,思想拿到你的家乡,要知道,不是什么经验,理论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都市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才结构,各种研究机构俯首皆是,而小地方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还停留在过往那个传统上,地方特色就是特色,不然怎会叫特色,你非要把特色变成普遍使用,除了说明自己不成熟外还能说明什么?
可惜,现在还没有那个城市会出版什么“大都市生活指南”这类的书,如果有的话,估计买过这本书并照着做的人会把这书的作者每天问候几次,在大都市身后,内心总处在间歇性的崩溃边缘,让我们不忍回顾它。
01)大都市,从来不信眼泪
要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所处的城市没有关系,城市就是一堆钢筋混泥土堆砌呈鸽子笼状的小盒子,每个人就生活在这个小盒子里,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就诞生于这个小空间,他除了属于你之外不属于任何人,城市里的每个人不会因为你的情绪上的波动而受到影响,所以,请收起你脆弱的眼泪,强者,都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
还有,在大都市里生活,除了把自己折腾的足够强大外,就是被生活折腾的一地鸡毛,这是生活给你出的选择题,没有让你会帮你参谋,也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你所有的行动的过程就是你做出选择的结果。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修行,无论在那里都是修行,修行就是参悟,取决于你的心态,意志和态度,在大都市生活,在成功之前唯一具有的就是蹉跎的日子练就强大的内心。
02)大都市生活,给自己制定一个思维方式
人生都是可以设计的,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可我们能够设计我们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的人生,我做主。
归根到底,人生的自我设计无非就是一场思维加工的过程,在大都市生活就是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而非那种简单理解成的“一年买车,三年买房,五年做老总”的人生目标。
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原因很多,但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只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一成长型思维的人,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不败,这是因为成长型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会以自己为参照物,认为万事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心智在不断的迭代强化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在乎一房一车的有无,他们只专注自己的目标,他们喜欢接受挑战,主动尝试磨难,总乐意含着笑容和挫折过招,或许这种挑战的背后是及其艰难的付出,但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付出自己,在挑战过程完善自己,不求一下击倒对手,但求能被对手逼出一个强大的自己。
03)大都市生活,没有失败和胜利者,只有坚持和放弃的抉择
每个人都听到这么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别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不过不说而已。
“加起班来无休无止,一周工作上百小时,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双休和节假日,除非你不在这个行业混了!”这个是一个做销售的告诉我的一句话。
人在职场,看中的是结果,这个过程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为结果而设计的,设计的在精妙没有想要的结果,一次,两次,还可以,三次要是没有结果,估计也就走人了。
一颗心,两个心房,左边的装的是脆弱,右边的是坚强,在职场工作,带的是右心房因为他里面除了钢铁什么也没有。回到家,关上门,拿出看的是左心房,里面全是钢铁变成液态的脆弱。可天明后,出门带的还是右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