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决定不了建筑的温度

昨晚跟老杜(孩儿他爹)聊天,无意中说起要不咱们买票去德云社感受一次?平时老杜总是在手机上刷着看。

老杜说,去呗,反正票也不贵,几十块钱的事儿。我憋着一肚子的坏笑斜昵老杜一眼,“准备一千元钞票吧,你是跟时代脱轨了吧!”这下轮到老杜傻眼了,“一千,不会吧,这么贵,那还是算了吧……”。然后,关于德云社的梦想就在一家人的调侃嬉笑中结束了……

是啊,一千元,其实这个数字并不大,但对于我们北漂十年养娃又要赡养老人的两个年轻人来说,这个钱省下来我们更开心,这其中没有“不得已”、没有“自卑”、更没有“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我们主动的选择。

我们夫妻俩都来自最普通的小县城,最普通甚至有些拮据的家庭,父母努力半生撑起了家也供我们读完了大学。

小时候物质匮乏,记得最清晰的有那么几件事:每年只有六一儿童节才能吃一根奶油的雪糕而不是一毛钱的冰棍;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买一斤散称的饼干;水果很少有,没有课外书,衣服是老妈自己做的或者亲戚家给的,等等。

但很奇怪的是,这些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影响到我们性格的成长:长大成人后,我们没有自卑,不会刻意去攀比,也不会执念于某一类物质,更不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就像买不起德云社的票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

因为,我们内心是富足的,敢于实事求是地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卑不亢,不矫揉造作。

事实是,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自然从外观上上层建筑也好不到哪儿去,吃穿用我们都会很节俭;但,外观不决定内核。就像一个家装修的好坏决定不了它的“温度”一样。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爱——是父母无微不至、乐观向上的爱,是兄弟姐妹嘻笑打闹、其乐融融的爱。

我的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个,但三十年来没有听到他们抱怨过生活,遇到大的坎儿也从来没有怨天尤人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在我的记忆中,是每天放学后一进院子就闻到的烤红薯味儿,无比温馨甜美。

现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我们也无法给予孩子优厚的物质,但我们愿意付出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愿意学习如何做父母;愿意通过读书思考来提升自己,愿意逐渐克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愿意磨练的更加平和温暖。

经济基础很重要,但并没有重要到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我一直这么认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决定不了建筑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