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闪烁着希望的梦想

有人说,《哈里斯夫人去巴黎》是一部加长版的广告,带着迪奥的滤镜;有人说,这是老年版的《艾米莉在巴黎》,不合逻辑的中老年童话;也有人说它很温暖、善良,洋溢着光和希望。

一部作品,如果能给观众带来欢乐、触动、思考和憧憬,那么它就是一部闪闪发光的、有它独特价值的作品。我相信每一个导演,演员和摄影,都在拍摄过程中都付出过专注和投入,仅此,就值得我们用敬畏和感恩的心态去解读每一部我们安静看完的作品。

电影的场景发生在1957年,哈里斯夫人是独居的家政清洁女工。她望眼欲穿期待的,却是丈夫在二战中牺牲的消息。生命的这盏烛光,似乎对她已悄然黯淡开来,此时的她,犹如镜头中当时的英国,昏暗、陈旧、阴沉,连空气里都是腐朽的味道。

直到有一天,她在雇主家里做清洁的时候,发现了一条美到足以震慑魂魄的裙子:来自巴黎的克里斯汀 迪奥高级定制,她被吸引、被唤醒、被催生出希望。哈里斯夫人决定要疯狂一次:取悦自己一次、为自己活一把,也为心中那扇不曾关上的门,为她此刻内心幻化出来的热情,为她已经逝去的、终将逝去的岁月。

她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为了衣橱深处那条精美绝伦的裙子,生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她攒钱,不惜拿全部身家做赌注,似乎为了那冥冥中的指引和心底深处最憧憬的希望。

温情、善良又能干的哈里斯夫人有了她的愿景板: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迪奥高定。当这个目标被制定,被渴望,被视觉化,实现它只是早晚的事。一切犹如神助,有人送来了她逝去丈夫的抚恤金;有人替她把赌输的血本又赚了回来;有人带来了她拾到戒指又上缴的感谢费。总之,她攒够了钱,朝着巴黎前进了。

剧照

看到这里,我被深情地代入了。

我们这一世,有多少次机会可以全然不顾一切地为自己活一次呢?倾尽所有为了一条让自己被美感和愉悦感蔓延包围起来的裙子?而这条裙子,或许终生只有她一个观众。可那有如何呢?拥有的成就感就足以照亮人生的下半场。

认识一个朋友,她读书时家中发生了变故,生活开始过得拮据而窘迫,常常光顾二手市场的她,领到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毫不犹豫地走进LV的店里,买了两只手包,同款不同色。为了这一刻的扬眉吐气,她或许忍了太久,这是一场高调的宣告,用自己喜欢的仪式感,告诉自己,老娘从此要走上开挂的人生。

我欣赏这份潇洒,喜欢这人性中的简单和执着。为了一条裙子,一只包,她们变得瞬间一无所有,可是她们又如此的富有。那是自己汗水带来的褒奖,是对自己曾经努力的一份感谢,哪怕一切从头开始,也毫不畏惧,心底,升腾起富足,我值得拥有,我配。

电影里的哈里斯夫人最大的特点是她的为人之道,善良、正义、诚实和勇气。飞机误点,她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过夜,和流浪汉们相谈甚欢;她毫不避讳自己来自英国清洁工的身份,坦然坐在爵士、贵妇、名流丛中,专心享受了一场迪奥的时尚秀典;她被爵士三番五次地邀请,曾以为这是一场埃菲尔铁塔城市里美妙的邂逅。当她明白过来,爵士的热情,只是来自于他童年记忆里同为清洁工阿姨的关照,哈里斯夫人毅然决然地转身,不留恋,连一丝惆怅都没有。她鼓励迪奥的员工们大胆地去实现梦想,去创造未来。

随着礼服的定制完工,她又回到了她的日常。不同以往的是,每每打开衣柜,那件令人怦然心动珍宝般的裙子就惊现在眼前,细细抚摸一下,心中已传遍了满满的幸福感。

中间多了一个小插曲,这条裙子,她好心借给了一个天天试镜不成功的女孩儿,为了她能在聚光灯下惊艳全场,为了助她开启人生的征程,不曾想她却直接在壁炉前燃着了它。

心头至爱,全部身家,一下子成了一场空,哈里斯夫人似乎被挖去了内脏,掏走了灵魂,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把那件毁掉的礼服扔进了江中。

人间有悲伤笼罩,但真情和温暖一定能掩盖所有的伤痕。远在巴黎的迪奥工作室里,那件被烧焦的裙子被大家认出,她们用爱心和友情又抓紧赶制了一条,附带寄了过来的,还有爵士的一大束红到纯粹的玫瑰。

穿上它,去奔赴一场宴会,无论这场宴会多么朴实、灯光多么昏暗,哈里斯夫人都是人群里,最耀眼的存在。

剧照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那闪烁着希望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