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DISC后,才发现自己那么多年的心理学白学了

这么好用的工具,我居然第一次用,而第一次用就献给了DISC。

不得不说,在学习了DISC之后,才发现自己那么多年的心理学算是白学了,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用的工具!!!

在听完第一期翻转课堂后,就找来了海峰老师的《Discover自我探索》红皮书,花了两个晚上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觉得DISC其实挺简单的嘛,四种行为风格,分类清晰、毫不含糊。

后来,在面授课上,当体验过团队演练的24个题目后,我彻底懵逼了,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不过,从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什么才是DISC,里面有很多细节和门道,所以光看书听基础课是不够的,面授课真的很重要。

很有意思的是,自从学了DISC之后,仿佛自己无形中就戴了一副DISC的眼镜,就像唐人街探案里的秦风在观察线索时,面前就会蹦出一些公式与推理,而我蹦出来的是:

(1)在开始一段对话前,我会花一点时间搜索与判断对方的行为倾向性,再考虑用怎样的方式去说话;

(2)在他人说话做事时,去观察这个人的行为倾向性,成为自己的人迹印象与管理资料库;

(3)在自己与人相处及做事时,什么样被对待的方式我是喜欢的,那么跟我具有一样特质的人,我就知道他们喜欢怎么被对待了。

所以,在学DISC之前,我学了8年的心理学,依然看不准一个人的行为反应,但学了DISC之后,我发现一切开始变得有迹可循并可以进行干预,但由于刚刚才开始实践,调动起来还比较慢,有时运用的也不是很清晰。但实践出真知,在与人的真实互动中,不断提升人际敏感度,这是在双证班学到的最实用的一项技能。

努力和智力决定物质水平的下限,圈子和人际敏感度决定影响力的上限。

上完面授课后,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老师、团团、推推怎么那么善于激发投入!

说实话,我来上课前,目标并没有特别明确,也没有计划好学完后自己将做些什么,但第一天上午开场,海峰老师就让我们写下3个6分以上的目标,我写的是(1)提升自己人际敏感度,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与共事;(2)将所学与机构现有情况结合,提出可实行的解决方案。其实这两个目标并不符合SMART原则,因此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

面授课第一天晚上推推带着我们做复盘的时候,我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动机更强了,我要把DISC用起来,当时我心中的计划是:(1)一周内提交学习总结报告,并针对机构发展提出契合解决方案进行分享;(2)在全职伙伴中分享2次DISC基础课,全员学习DISC,减少机构沟通与内耗的成本,提升组织效率;(3)专题分享:应用DISC+;(4)将软件用起来,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团队。

所以,双证班是不是超腻害,在激发投入这一块简直不能再“丧心病狂”!(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我还没整明白,不过超级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激发投入就是当你自己想要成就你自己时,你会发现怎么拦也拦不住了。

管理付出,不如激发投入

有段时间,状态特别不好,简直就是废柴一个,完全是因为工作才让我看起来还算正常。这种状态持续了4个月,后来海峰老师来机构上课,有一句话像明灯一样点亮了我:

“你的存在对世界来说有何意义?”

当时,海峰老师分享了自己女儿的一个故事,有一次进到寺庙,女儿听到大家都说拜下菩萨就好奇地问:“菩萨是谁?”太太回答说:“菩萨就是帮助别人完成心愿的人。”女儿于是也跟着许愿,我和太太很好奇女儿的愿望,女儿的回答是:“我的愿望是祝所有的菩萨身体健康。”

海峰老师说,我想成为女儿祝福的人。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存在对世界来说有何意义?

想起了大学去贵州支教,条件特别艰苦,赶集买的菜吃完后,只能老干妈拌着饭吃,但时常厨房边会出现一小袋一小袋的土豆,后来我们用高压锅蒸土豆剥皮蘸糖吃,那是我第一次蘸糖吃土豆,原来土豆蘸糖也超级好吃啊!!!

对,土豆是孩子们每天走一个多小时山路,从家里拎过来的。在孩子身上,你永远能看到最宝贵的东西。

后来,我将微信签名改为“活成自己的一束光”,当黑夜无边时,给自己亮起一盏灯吧~

不止寻求温暖,还要变成灯塔。

所以,当在双证班第一次看到上面这句话时,我就在想:

一切都刚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了DISC后,才发现自己那么多年的心理学白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