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内心的道德律


关于“权威”各方面的又一观点及论证以自身经验进行了解读,说是解读,其实是没有办法之办法——他者的抽象离开自我抽象的基础是自身无法理解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强化了自我感触,虽然因为处于小环境而无法完全理解它的内涵——这是必要的,当我翻开罗素的「权威及个人」,虽然书中划痕依旧,但没有丝毫印象——因为没有反思成文;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的便利,可能给与另外群体的思考。

一直以为,自身如何认知,是我一直追求的;他者如何认知,并未在意,这样看来我是一个矛盾体,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如果没有相互间互动,社会也就不用存在了。

这个“浅显”的结论会有秉持不同立场的哲人进行论证,进而得出某种结论。这个过程是繁琐且晦涩的,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老幼皆知,似乎是先验的。结论必须用词语或者语句来显现,中性的词语或者表示判断的词语在环境中被赋予了该词语表面的意义,这个意义取决于宣传的力度。

在事物表面游走无异于水面逍遥的蚊蚋,面对生活中蜻蜓、燕子、雷霆等外界威胁,至少它对水的表面张力给与了信任——身体虽弱却不会陷入水底,并因能够站稳脚跟,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当我一厢情愿的行为——让他人以为我自以为是的狂妄,应该是不妥的。自己尚且在浮萍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坠入深渊的危险,为什么破坏掉他的稳定的表面张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违背内心的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