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怀疑,这部剧窥探了我的生活!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总是可以戳中人们敏感的神经。更不用说,几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经历的高考。

无独有偶,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幕,两部关于升学的电视剧就一前一后赶趟儿上线。

一部是讲述高考家庭教育的《少年派》,另一部是记录留学陪读父亲经历的《带着爸爸去留学》。

前者是按部就班地参加中国高考,后者则是选择另辟蹊径,去海外接受更多元的西方教育。

毫无疑问,《少年派》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后高考”时期登陆的《少年派》,编剧之一是熟谙家庭剧的六六,由闫妮、张嘉译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不仅牢牢抓住了曾经的高考生和家长的心,就连很多“准高考生”都忍不住提前张望一番。

这部剧以四个典型中国式备考家庭的三年状态为轴,深入聚焦高考生活幕后的百态,在全国共赴高考热潮的当下,以社会家庭群像为镜,深层次挖掘当下高考家庭背后隐含的成长阵痛、社会焦虑、亲情隔阂等多重问题。

网友们纷纷表示,《少年派》真实得不像话,这部剧窥探了我的生活!

到底有多真实?

(闫妮 饰 王胜男)

剧中闫妮饰演的“虎妈”王胜男,尤其让人深有感触。

女儿林妙妙刚踏进高中的大门,她就开始给孩子高考倒计时。

孩子有没有定时上厕所要过问,孩子去厕所了老不出来也要问,孩子成绩不好会一直唠叨,哪怕孩子想参加学生组织也要干涉,简直是360度无死角的眼睛死守。

再看她对女儿苦口婆心的唠叨,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把你送进实验班,还是我对不起你了?

你看你那厚脑门帘,你能看得到你的前程吗?

状元在山顶,你在山脚,你给人家提鞋人家还嫌你速度慢?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的时候别老说话!

生理期快到了不要碰凉水,秋衣秋裤穿了没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为了女儿的重点高中生涯一切顺利,王胜男简直是使出浑身解数。

可当孩子去读寄宿制学校,家里瞬间安静了,垃圾减少了,妈妈又像丢了魂儿似的。

王胜男无疑就是中国式教育里无数“虎妈”的缩影,她们把所有的爱和重点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

网友们一边同情林妙妙,控诉自己离不开女魔头的魔爪,一边又羡慕她有一个开明的老爸。

(张嘉译 饰 林大为)

张嘉译饰演的父亲林大为,是一个标准的“猫爸”。

他总是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哭笑不得,想做一个防弹老爸,却在妻子和女儿吵架的时候,插不上嘴,默默躲进厕所。

他对女儿宽容又理解,还开玩笑说女儿一回来,家里会上演三出戏码:喜相逢、两生厌和依依离别——

一见面就开始拥抱,桌子上全是女儿爱吃的菜;没一会儿就开始扮演两生厌的角色,唠唠叨叨,女儿气得搁筷走人;等到女儿要走了,两个人又难分难舍。

除了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电视剧中的很多场景都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谁的青春不是和高考一起走过的呢?就像剧里学霸钱三一递给林妙妙复习资料时说的那样:

陪伴我们的,是三年模拟五年高考,是荣德基、王后雄、曲一线、薛金星几位出题老师,他们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光。

(学霸真相了……)

我们又何尝不是曾像剧里调皮的姜天昊那样,在头疼背文言文的时候,想开玩笑似地问问古人,滕子京让范仲淹赋诗,范仲淹为什么不回一句,我不想写。

我们也曾像林妙妙一样,上课偶尔偷吃零食,为了跟爸妈要奖励努力学习,有着数不清的烦恼,想要脱离妈妈的管制,但内心却又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除了强烈的真实感,《少年派》就像一面多棱镜,通过高中孩子的视角折射出当下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是对高考制度的思考。

剧中林妙妙一家“相爱相杀”的家庭关系,其实和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模式很像。

中国是科举制度的发明国和生产国,延续至今的高考,选拔人才方式仍然烙着科举考试的印痕。这样的考试仿佛造神一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状元”和学霸。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拔尖,但高考的独木桥,千军万马都要闯,每一个家庭都将赌注压在了孩子身上。

对林妙妙这一代人来说,在最青春年少神采飞扬的时候,大家过的却是三点一线的固定生活,一切都以上课做题考试背书为标准。

而在大多数的父母、老师和大众的眼里,依然是得高考者得青春。

经历过高考的大人们,都笃定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在教育观念上,王胜男几乎被塑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对“死读书”、成绩压倒一切坚信不疑,恨不得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余时间都在学习上用功。

却很少有人会像江天昊的父母那样,鼓励孩子做喜欢的事。

想起电影《青春派》里班主任跟家长说的:

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各位家长提一个要求:没有什么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了!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

事实上,很多家长既想孩子自由成长,又不忍心孩子因为落后而懊恼不已。所以中国的高考制度,对于家长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和煎熬。

另一方面是关于成长,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成长。

父母的爱都是真的,他们在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他们的教育碰到青春期处于价值观自我认知的孩子们的反抗时,也会怅然若失。

棍棒式教育、包办式父母是否还能适应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新一代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该思索的问题。

剧中林妙妙有一句特别经典的台词,你们大人啊,得自立,不能总依赖孩子。

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表面上是孩子离不开父母,事实却是父母更离不开孩子。

父母总习惯将所有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试图弥补人生中那些未完成的遗憾。有的时候,他们比孩子更孤独更脆弱。

太沉迷于指挥孩子人生的父母,就会慢慢没有了自己的人生。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一集,金正焕的妈妈“豹子女士”有事离家几天,匆匆忙忙回来,本以为大家都会很需要她,家里面缺少她会乱成一团。

但当她回到家发现每个人都过得很好的时候,她的嘴角竟然闪过一丝苦涩。

直到这一集末尾的旁白戳中真相:

好不容易到了能够安慰妈妈的年龄时,已经太懂事了。真不好意思开口说:谢谢妈,我爱你”。现在,想让妈妈高兴的话,就说,我现在需要妈妈,就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姜思达曾说,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或许父母的爱太过沉重,就像钱三一的妈妈给儿子每日熬制的十全大补汤,就像林妙妙的妈妈打电话给老师提醒女儿大姨妈要来了。

他们的爱或许笨拙,或许强硬,但本质上,都是一种甜蜜的羁绊。

当下家庭里普遍存在“中国式代际沟通”问题使人头痛,孩子们都在痛诉大人“你们的生活都还没有过明白,为什么把我给生出来”,大人们都在反问为什么你不懂我的心。

这世上或许根本没有满分的父母,也没有满分的孩子,但透过林妙妙的烦恼,透过王胜男的偏执,我们是否学会对父母对孩子,多一些理解了呢?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第一次做家长,第一次做孩子,愿我们都能及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严重怀疑,这部剧窥探了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