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24 吴晓波经济史笔记 01 研究中国的方法

每一个中国男孩对历史的兴趣几乎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我在小学2年级暑假的时候,当我从我外公手里接过第一本历史书《三国演义》时,展卷阅读,第一行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给我小小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在我日后求知的过程中,一直在反复思考,为什么天下大势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难道中国的历史就必须分分合合吗?为什么不能像欧洲一样一直保持分裂呢?当然,当时在读小学,中学的我根本没有这个知识水平回答这么深奥的学术问题。直到在2015年,我读到了一套好书,那就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浩荡两千年》《跌宕一百年》和《激荡三十年》。从今天开始我就带你了解吴晓波的理论体系并和你聊聊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先和你聊聊我的历史观,也就是我最为认可的历史研究思路。我认为,研究历史必须要建立一个大的逻辑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既可以解释过去也能够看懂未来的发展趋势。法国布罗代尔有句名言,历史研究可分为传记历史和结构历史。传记历史聚焦于人物和事件,分析政治斗争,战争史,如《史记》《罗马帝国衰亡录》;结构历史关注限制历史潮流的边界条件,如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与地中海世界》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当然还有诸如《枪炮,病菌与钢铁》《大分流》。历史就像一条河流,传记历史沉醉于奔腾的浪花,而结构历史观察河床的地形地势。如果你看清了地势,大河的流向便一目了然。结构历史的方法论就是地理环境造就了经济模式,经济模式决定了思维方式,政治模式,法律模式,最后这些因素决定了政权会选取什么样的体制,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否则它就无法巩固政权,无法发展经济。自然环境就像海底复杂的地形;大国兴衰如同深海潜流;个人英雄成败不过是潜流猛烈碰撞所激发出来的浪花。我们绝大多数人往往只看到浪花,却忽略潜流。这就好比生物演化论,自然选择会筛选出适应其环境的基因,从而该基因能够在此环境中生存繁衍。

为什么中国的历史大趋势是统一,而欧洲是分裂?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多不同的地区文化,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4000年开始于地理上开始扩张,他们开始互相竞争,互相融合,这种大规模的竞争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集中的国家形成。

第一,中国广袤土地造成的南北梯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作物的传播造成困难,但是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者非洲那样成为一种巨大的阻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所阻隔,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方面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技术,农作物和文明的交流,中国东西部之间广阔的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得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以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的这些地理环境为中国的统一提供了基础自然地理条件,虽然欧洲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是地势比较高低不平,也没有形成连成一体的江河,整个欧洲极度的碎片化,所以就初始条件而言,欧洲没有统一的基础。

第二,整个中国大陆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便于发展农作物,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农耕为生便可以求存,根本没有海洋贸易的需求,中华民族的总趋势只会向内陆发展农业,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在农业时代的生产条件下,生存资料根本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巨大的玻璃天花板。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中华大地陷入长期战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各个诸侯国国内的粮食产量已经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对于当时的执政者来说,只有进行战争,抢夺更多的土地,消灭掉一部分人口,争夺更多的粮食。才能维持诸侯国政权的稳定。这才是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国时期群雄大战的根本原因。为了赢得战争,就必须发展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来征集兵员,调配资源,进行总体战,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标也就是如此,直至商鞅变法成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变法最彻底的战国,才最终统一了中国,中国从此走向了大一统。

而吴晓波的理论体系正是从四大利益集团,四大基本制度,三个关键因素这三个层面来分析历代中央集权帝国是如何在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俗繁杂的地区维持长期统一的。

在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之下,也着重研究了被历史学界长期忽略的中国工商阶层的历史状态,在这片土地上,这个阶层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第一,四大利益集团分析法,吴晓波认为,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所有的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这四大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第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四大基本制度的演变,从本质上讲都是维持这个统一的大帝国,他们共同撑起了中华帝国的大厦。1,郡县制:为了保证帝国稳定,在政治上必须保证中央的人事任命权,避免地方发生割据。2,尊儒制度,其本质是统一全体国民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全民在意识形态上的大一统。3,科举制度,其本质是为了把精英阶层纳入到体制内,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作为选拔手段。4,国有专营制度,在经济上,把重要的生产资料国营垄断,以控制国计民生,确保中央政府的财政优势。

第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中国历代政权的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财政,货币和土地。如果三个都很稳定,那么一定是盛世,如果其中一个出现问题,那么就要注意了,如果两个出现问题,那么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挽救政权。如果三个都出现了问题,那么结果必然是改朝换代。

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的工商阶层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吴晓波说,中国的企业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四个中国商人阶层的经典困境。

第一,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楚河汉界,前者垄断上游的资源型产业,后者只能从事中下游的生产消费型领域,中国的市场经济出现了只有底层,没有顶层的奇特现象。

第二,政府与民间没有对等的契约关系,民间资本的积累危如累卵,缺乏制度性保障,商人没有财富安全感。

第三,权贵资本横行,寻租现象,双首现象(既是政府的首脑,又是全国首富)不断出现,财富向权力,资源,土地猛烈聚集。

第四,在国有资本和权贵资本的压迫下,中下游的商人成为被盘剥的对象,产业资本开始从实体经济撤出,向消费,奢靡的领域转移,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停滞,失去动力。

接下来的几周,我将沿着吴晓波的思路,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逻辑主线,梳理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汉武帝桑弘羊变法,王莽变法,刘晏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清的停滞,李鸿章变法,孔宋变法,陈云变法和改革开放这个11个中国历史上经济变革的关键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 24 吴晓波经济史笔记 01 研究中国的方法)